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符合中国的政治逻辑。党群关系“异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能够产生社会矛盾和加剧社会结构紧张。虽然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具体制度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历史、现实和制度性根源,但党群的政治关系是群体性事件生成与否的重大逻辑。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该着重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群众利益的保障和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在发展党群关系中实现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民间组织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处于危机高发期,群体性事件也频频发生,如何处理好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在当前中国治理体系中,缺乏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制度性安排,作为民间组织可以很好弥补政府在这些方面留下的空白,可以在处理这类群体性事件中和政府全力合作,起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搭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平台、节省党和政府执政的政治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利益分配格局以及社会整体结构转变的背景下,人民的政治价值观念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得不使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之间要进行博弈来获得有限社会资源的归属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安全的潜在威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构建社会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与社会的安全是分不开的,安全是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有利于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是,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混淆不清有着密切的关系。公众会根据制度运行的好坏及其作用的发挥来建立政治信任,执政主体也同样依靠制度的良好运行来实现价值追求,赢得公众的政治信任,从而预防或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我们还应看到,政治角色通常会被看做特定政治的代表或化身,所以政治角色的所作所为也同样会成为引发或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从确立制度的权威、加强问责制、完善引咎辞职制等方面入手来正确区分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诉求行为越来越受关注.“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视角探讨社会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基于此模型可以推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参与者追求社会公平有关.参与者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与回报的失衡状态引发的不公平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驱力.本研究从政府管理和网络传播两个方面完善了“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管理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混淆不清有着密切的关系。公众会根据制度运行的好坏及其作用的发挥来建立政治信任,执政主体也同样依靠制度的良好运行来实现价值追求,赢得公众的政治信任,从而预防或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政治角色通常会被看做特定政治的代表或化身,所以政治角色的所作所为也同样会成为引发或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我们应从确立制度的权威、加强问责制、完善引咎辞职制等方面入手来正确区分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高校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有效途径,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依法保障大学生 权利、建立校园法律秩序、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现今,高校群体性事件治理 还存在着大学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管理者的法治意识有待加强、学生管理法律法 规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应从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树立以学生权利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高 等教育法律法规等路径解决。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是民众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以非制度形式表现的政治参与.它反映了我国政治参与的缺失,展现了我国政治参与中面临的制度建设、执政能力等方面的症结.制度上有效政治参与的渠道有限、法律上对于参与权利保障不完善、部分官员依法执政行政能力不足、民众缺乏参与实践、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缺乏等都成为有序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必须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作为历史上常见的文化现象,群体性事件除了表现维护自身基本权利和基本利益的现象外,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贫困。当代中国社会中虽然存在诸多的社会思潮,但都未能对中国社会如何和谐发展问题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更没有站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思考现实存在的严重问题。社会思想的贫困造成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值得中国思想学术界反省。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公共管理领域正在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与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相比较,非政府公共组织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当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并有大的发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群团组织的职能实现了从组织联系职能向参与职能的发展,从掩护吸收职能向维护职能的发展,从政治教育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后群团组织的职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不同的侧重,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群团组织的职能实现了从只重视政治职能到既重视政治职能,也重视社会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模式,必须按新的运行机制才能生存与发展,要搞好内涵建设,同时应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正式金融体制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蓬勃发展,部分满足民间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持续发展,体现多中心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因此,一个基本结论是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前景是自主治理。另外,通过实证考察“三信担保公司”的制度安排,认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八项设计原则对于自主组织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从政府职能的视角,对当前制度仍不规范的自主组织提出三项制度意义上的对策,即宪政层次上推行有限政府理念,推动多中心治理的发展,扶持推行民间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的法律,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司法监管。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当前中国社团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了开展社团 统战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活动的广泛性、自主性及其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协作能力的锻炼的特点,极大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三十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文艺理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领袖人物在一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没有广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促进作用,就成了没有群众基础和脱离群众实践的无本之木。缺少少数领袖人物和广大群众的互动关系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8.
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社团数量空前繁荣,基本类型止于6种;文史类压倒理工农医类,高低年级呈现惊人反差关系,选择多种社团非常普遍,热门选择"挤"于专业与文体两大类,丰富生活、提高能力、恐惧孤独等分别处于动机的最高、中间与底部层面;活动的频率、层次、形式基本同属于有差别的"低水平"特征.可见、主要问题集中于定位对多样服务宗旨的偏离,与因缺乏创意、层次不高而影响有限这两大方面.学校加强指导的根本之道在于观念的转变将低评价或中性评价转为高评价;将"放任自流"转为有合力的齐抓共管;将"不投入"少投入"转为"增加投入"或"多渠道社会筹集投入".  相似文献   

19.
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标志性里程碑。学生社团组织能够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学生社团活动独特的传播信息、接受教化、促进成员全面发展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将来要充当的社会角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加快社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如一定的流动性、很深的情感性、很强的自觉性、快捷的信息传播性等;努力发掘培养提高综合能力的重大方面,如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社会的联系、自立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努力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因素与潜在功能,情感教育与适时适当的批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