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学术界近年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其焦点是华人的认同和同化问题。通过研究和讨论.大多数学者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华侨在战后40余年间经历的变化,是华侨历史上最深刻、最剧烈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2.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他们的存在对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来讲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近邻,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受到了华侨华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方位,并结合历史事实,在宽泛的层面上分析华侨华人对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黄滋生、王绵长、副研究员肖永坚、黄松赞,彭天、郑焕宇,助理研究员廖小健、林锡星和华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昆章,共同编著。该书在阐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文莱等国战后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分项详尽介绍各国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国籍(公民权)、归化、管理、经济、社会(包括社团、新闻、教育、职业)政策。论述中既突出战后政策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闻名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了。事件后的第二天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广播讲话中说“…我们不喜欢它——我们不想卷入——可是现在我们卷入了。我们将用我们所能得到的一切。去进行战斗”。①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新的形势,逐渐打开了六十多年来美国排华的僵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孤立主义转变的标志。因为战争首先需要动员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在美国军队中,美国人和黑人、斯拉夫人、波兰人、华人、犹太人和中西部的农民混杂在一起,允许互相交谈和交换不同看法。而且为阻止日本的扩张势力,美国需要和中国、菲律宾等国联合,继续排斥华侨将对整个战局不利。②经过美国国会二十多次的辩论,终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七日,在纪念珍珠港事件二周年之际,罗斯福总统正  相似文献   

5.
蒋姗姗 《天府新论》2006,(Z1):234-235
鸦片战争后,大批东南沿海居民迁往东南亚,并带去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所谓民俗文化,是指通过民间风俗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1〕,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2〕这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一些特性维克多·帕什尔原著汤庆文译袁国友校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人研究海外华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大量地使用社会分析方法来替代古老的历史学或政治学方法。这种例证在莫里斯·弗里德曼关于马来亚华人、威廉姆·斯肯尼尔和R.J.柯林关于泰国...  相似文献   

7.
试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华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华侨社会的特点是组织上的稳定性,活动上的民族性,以及随着日本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而战后日本华侨社会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华人化方面,加入籍人数的增加,日常生活和语言文字的日本化,部分华侨学校成了语言学校等,因此,展望不来,日本华侨社会华人化是必然趋势,其华人化进程也是比较自然的,而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周边地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战略地位重要 ,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争斗要地。东南亚和中国有长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汉唐以降 ,两地商人使臣往来络绎于途。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后 ,东南亚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列强的势力范围 ,中国也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二战以后 ,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先后独立 ,各自在维护主权独立和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1970年代以来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 ,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东亚、东南亚的崛起。东南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华侨华人主要流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在北美、西欧、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同时,切见以上华侨华人参加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成为住在国的一支表现好的少数民族。从leqg年至1995年,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新移民200万人以上。70年代旅居美国华侨华人只有80万人,目前估计有246万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亚裔少数民族。法国70年代华侨华人只有edto人,现在有16万人,加拿大刀年代有华人…  相似文献   

11.
论华侨华人经济张鸿奎一、关于同步认同华侨华人经济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所在国的认同,是当代华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经济认同,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相对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首要的同步认同。首先,在二次大战以前,我国的海外移民大...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经验贺圣达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间题,是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问题。所谓一个国家是否“发展”或“发展”多快,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其经济是否发展以及发展速度如何。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集中地反映了学者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华侨华人大观》(张兴汉、陈新东、黄卓才、徐位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仿佛游览了一次华侨华人世界的“大观园”,里面所呈现的林林总总的有关侨情的知识“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读完这部50万字的大辞书,印象最深的是它广而精,博而约。也许可以说这就是此书的特点吧。广,即取材的广泛。“大观”的取材含盖了极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15.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中国人背井离乡到东南亚谋生。他们身后无利炮坚船,身上无资本,几乎全是劳动力移民。绝大多数华侨都是从艰辛的体力劳动或做小买卖开始创业,经过长年累月克勤克俭的劳动与积累,才慢慢有了一些资本,然后再逐渐经营或投资种植园、矿场、商行乃至近代工业。至太平洋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侨经济在当地已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前、中、后的东南亚华侨经济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日本、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侨居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在宋代,日本的博多已形成了华侨社会;而此时在东南亚只有个别港口城市才有华侨出现,到十六七世纪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华侨社团组织。日本华侨对侨居国的社会文化影响较大;而东南亚华侨则在经济上起的作用更多。战后,华侨及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华侨更具有“侨”字的含义;而部分东南亚华侨及其社会则已成了华人华侨社会,其经济也成了当地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公元10世纪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逐渐兴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特别是阶级剥削的愈见沉重,以及王朝更替时的战乱,不少中国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开始向外移民。东南亚邻近中国,自唐代以来,海道、陆道均可通达,因而前往侨居的中国人也较多,不少地方自成村落聚居,或被当地统治者集中安置于一地。13世纪时,安南首都异龙(今越南河内)就有华侨集中居住的“街嫣坊”①。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开门各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至越南,被当时越南南部的阮氏…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之前,华人穆斯林已经移居东南亚。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仅与随行的华人穆斯林积极在当地从事伊斯兰教活动,在海外兴建清真寺,促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而且团结东南亚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伊斯兰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李如龙东南亚的华人,大都是从闽粤琼三省移居的。虽然移民的历史久远,与本土的交往在中断近半个世纪之后已经日趋疏淡,在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之外,都只是少数民族,但是几乎故土的方言品种至今都仍一应俱全。从大类来说,有闽方言、粤方言、...  相似文献   

20.
刘素民 《东南学术》2008,(3):163-170
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而生成的现代变异特征,因而从不同的空间和相异的文化境遇中诠释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信仰符号,从而也传递出独特的多元文化共构的宽容与和谐气质,由此揭示出这项研究终将以开放于世界的宽容和谐精神承载中华传统、传承中华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