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日本、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侨居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在宋代,日本的博多已形成了华侨社会;而此时在东南亚只有个别港口城市才有华侨出现,到十六七世纪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华侨社团组织。日本华侨对侨居国的社会文化影响较大;而东南亚华侨则在经济上起的作用更多。战后,华侨及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华侨更具有“侨”字的含义;而部分东南亚华侨及其社会则已成了华人华侨社会,其经济也成了当地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华侨华人主要流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在北美、西欧、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同时,切见以上华侨华人参加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成为住在国的一支表现好的少数民族。从leqg年至1995年,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新移民200万人以上。70年代旅居美国华侨华人只有80万人,目前估计有246万人,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亚裔少数民族。法国70年代华侨华人只有edto人,现在有16万人,加拿大刀年代有华人…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受殖民史、当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是华人与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的缩影,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华人宗教信仰的变迁反映了华人与土著民族族群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他们的存在对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来讲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近邻,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受到了华侨华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方位,并结合历史事实,在宽泛的层面上分析华侨华人对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入侵缅甸、缅甸军政府上台、缅甸式社会主义实施、东南亚排华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演进,缅甸社会剧烈动荡,在缅华人华侨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许多不得不迁居他处谋生.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万多缅甸华侨入境澳门定居.其时的澳门虽然仍处于葡萄牙人管治之下,但已基本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华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上的话语权快速提升.尤其在1966年"一二· 三"事件后,澳葡政府改变了长期消极无为的治理模式,澳门迎来经济起飞、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澳葡政府对于大批华侨迁入澳门,并没有做出政治上的明显反应,更多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前后十多次调整入境政策并逐渐放宽,亦与本地华人的影响和呼吁不无关系.迁居澳门的缅甸华侨组织各种社团参与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及地区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其在澳门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调适的过程中,与其他东南亚华侨一起,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小东南亚"人文景观,反映了澳门"沙拉拼盘"式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由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联合发起,由中山大学主办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华侨华人历史研讨会于1985年12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以及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学者近八十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包括美籍华人王灵智教授、成露西教授、麦礼谦先生,日籍华人游仲勋教授,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等。广东、上海、北京、福建、云南、广西研究华侨史的专家教授金应熙、朱杰勤、何肇发、田汝康、姚楠等出席了研讨会。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何英,国家教委一司、省人大常委会、省、市侨办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第二次大战后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与大陆侨乡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会议共收到论文三十二篇。与会者认为,二次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受国际关系趋势的影响,受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约。与中国政局的变化亦有关系。在三天的会议中,东南亚华侨、华人同化问题是讨论的焦点之一。与会者对同化的定义、同化与融合的区别、同化的方式、今后的趋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同化的漫长过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开展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的同时,于去年10月8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下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未来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南亚华人经济实力加强,这是与会者一致的看法。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学者通过对华人企业的比较分析认为,除了当地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有所调整外,华人企业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者还指出,许多西方经济集团投资东南亚地区,一般都比较乐意与当地的华人企业合作,而不是与当地的土著合作,甚至当地政府的官僚集团也很愿意与华人企业合作,这是因为华人企业具有善于经营、信用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资引进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华侨华人在开办企业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此同时,海外侨情发生了较大变化,华侨华人的分布、知识、结构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在引进外资战略中调整过去对待华侨华人的做法.在建立对外联络华侨华人平台、建立华侨华人资料库、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保护侨商合法权益、引导侨企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域等方面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华侨华人在我国引进外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文学,是海外各国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海外各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决定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海外各国的社会基础,其内部和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海外各地区各国的国情和社会变革,是制约海外华文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对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关键的。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华侨华人与当地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命运和经历,都遭受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残酷统治,进行反殖反帝的斗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建设独立的新国家Z这些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正> 十九世纪的东南亚华侨社会,是一个海外中国人的宗族社会;一个经商的、有着强大经济力量的繁荣社会;一个严格遵循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信仰和语言文化的社会;一个新旧掺杂,不过问当地政治而又忠诚故土的社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而管理着这一社会的是各种秘密会党,它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黄滋生、王绵长、副研究员肖永坚、黄松赞,彭天、郑焕宇,助理研究员廖小健、林锡星和华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昆章,共同编著。该书在阐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文莱等国战后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分项详尽介绍各国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国籍(公民权)、归化、管理、经济、社会(包括社团、新闻、教育、职业)政策。论述中既突出战后政策  相似文献   

15.
试论日本华侨社会的华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华侨社会的特点是组织上的稳定性,活动上的民族性,以及随着日本社会变化的适应性,而战后日本华侨社会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华人化方面,加入籍人数的增加,日常生活和语言文字的日本化,部分华侨学校成了语言学校等,因此,展望不来,日本华侨社会华人化是必然趋势,其华人化进程也是比较自然的,而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学术界近年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其焦点是华人的认同和同化问题。通过研究和讨论.大多数学者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华侨在战后40余年间经历的变化,是华侨历史上最深刻、最剧烈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17.
赵亮 《兰州学刊》2007,(8):183-185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西属菲律宾时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奉行"以华养菲"的华侨政策,一方面需要华侨华人为其服务,一方面又对其加以防范、限制,有时甚至实行对华侨华人进行赤裸裸地驱逐和屠杀的"反华排华"政策.这一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以华养菲"政策和态度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历史轨迹,对旅菲华侨、菲律宾社会以及对以后各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侨政策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当地化并先后加入当地国籍以后 ,其社会地位日渐改善。然而 ,从法律上成为东南亚各国的公民到实际上行使部分或完整的政治权利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经历错综复杂的过程。大体而言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华人华裔政治权利已和东南亚原住民相当 ,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改善 ,仍有希望提升 ,印尼、印度支那、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较弱 ,但近年来已有改善。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台湾对东南亚的大规模投资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等因素都有助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地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其次,华侨华人的研究必须走出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的狭隘,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共同构建学科强大基石和完整体系。再则,华侨华人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经验与思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科学方法来更好地研究华侨华人与华侨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20.
论华侨国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华侨国籍问题关系到华侨属于哪国公民及有什么权利义务等问题。它的产生和变化可分为远古至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至1945年及战后至今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历届中国政府对华侨国籍采取不同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华侨已归化为当地公民,这主要是由于保留中国籍影响他们的居留、经济活动、就业、教育及参政等问题。华侨归化后使华侨社会的政治、文教及观念等发生重大变化。华侨选择当地国籍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华侨社会终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