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的现状基本上是从三十年代所谓“凯恩斯革命”演变而来的。当前在西方最有影响的主要流派是:货币主义及其支流新古典派宏观经济学,它们的基本论点是同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古典派综合,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后凯恩斯主义或新剑桥学派,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积极反对者,它企图以斯拉法提出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模式补充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围绕凯恩斯《通论》的争论主要是:第一,储蓄投资争论,通过争论,整理了近代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概念;第二,关于利率的争论,主要以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贷放资金说相对立的形式出现;第三,关于工资和就业的关系的争论,从凯恩斯对皮古的批判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体上承认凯恩斯的《通论》,并想把它加以扩充和发展的尝试。首先是想把凯恩斯已成立的体系以微观的分析方法重新建立,这大多是洛桑学派的人们的尝试,作为这种尝试的先驱的,是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其次,克拉克和弗利许以“加速度原理”名义进行的研究,哈罗德和萨末尔生把乘数理论和加速度原理加以综合,这些都和凯恩斯体系动态化的尝试相联系;第三,想把凯恩斯的体系扩大为长期理论体系的,有以汉森为代表的长期停滞理论,以罗滨逊夫人为代表的长期均衡理论或长期静学,以及以哈罗德和杜玛为代表的长期动态理论或长期动学。  相似文献   

3.
(1)在考察扩张的经济时,应研究它的相互关系,即产生于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劳动力,每个人的生产量和收入,可能利用的资本量。(2)首先要决定资本—储蓄—的需求,其次是决定资本—储蓄—的供给。人们对于储蓄期待取得报酬的重要理由,应求之于收入效用递减法则以及对于将来不完全的预测能力,即狭义的时间偏好。(3)关于利率问题,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所谓流动性偏好的新利息论。但实际上利率有:作为消费者所有的忍欲能力,因而给贷款者以满足的必要价格,和作为流动性放弃者的能力,因而给贷款者以满足的必要价格二步。现实的市场利率,则决定于二者之中较高的一方面,而凯恩斯则是假定后者的价格高于前者,因而只有实际情况符合于这个假定时,流动性偏好才成为利率的决定性要素。换句话说,凯恩斯所税的情况是:“要使和在充分就业状态之下的利率相对称而发生的储蓄总额,等于资本支出的利率,低于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利率。”在这个场合,储蓄的长期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长期需求,因而成立了件随着失业的稳定的均衡,相反,就要发生不稳定的通贷膨胀状态。无论如何,储蓄长期供求必然一致的保证,是完全没有的。  相似文献   

4.
利息理论无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还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新古典经济学家(大致就是凯恩斯所称经典学派)来说,利息率是调节投资和储蓄达于均衡的杠杆,利息率的这种调节作用是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故而,新古典利息理论构成其全部理论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定会达于充分就业这一观念进行论证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利息理论则既是其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念的有力工具,同时又是其论证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的就业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将布阿吉尔贝尔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并不是马尔萨斯或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理论,而他们100年前的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才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新剑桥学派理论是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越大,国民收入中利润的比例就越大,作为工资收入者所得的工资的比例就越小,因而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个理论对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下如何改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宏观经济运行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从理论上证明经济增长可以减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本文旨在对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作科学、客观的评析,以期对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批评者的意见,可归纳为三点:(1)凯恩斯对现代经济中消费者的作用估计过低;(2)资本财的需求同样没有不足,事实上,这种需求很快地增长着;(3)在凯恩斯经济学中独创的论点都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不是他独创的。凯恩斯批评者的主张对一个不经意的读者,好象是合乎逻辑和具有毁灭性的。但对《通论》仔细考察以后,这种意见立即消除了。凯恩斯和所有经济学中的伟大人物一样,他们建议的政策不是他们理论命题的一个部分。政策充其量也不过是实际情况可能采取的方法。而凯恩斯比任何其他人更注意理论和政策间的那种区别。他在《通论》最后一章中企图传达一个最后的思想,即我们可以接受或拒绝充分就业的那些措施,作为他的理论所包含的经济政策。不幸的是,凯恩斯的批评者以他们的偏见为基础来理解《通论》的政策意义而赞成或反对凯恩斯。《通论》能用来诊断所有的经济形态:萧条或通货膨胀;需求的长期不足或需求的长期过剩。重要的是,要承认凯恩斯世界的特点可以假设任何价值。事实上,自1952年起在投资繁荣后引起的通货膨胀,用凯恩斯的解毒药是可以成功地制止的。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M.纳西洛夫斯基的文章《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现代组合模式》,试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定的各种模式方案,从方法论上进行综合评论。作者认为,增长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主要研究有关需求、投资的生产效果及其对储蓄和国民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0.
从1997年底、1998年初,中央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17个月。在此期间中央银行继1996、1997年四次降低储蓄存贷款利率后,又两度降低储蓄存贷款利率;在合并准备金和备付金后,大幅度降低了准备金率(从13%降到了8%)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000亿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1990年启动经济相比,其力度可以说是相当大了。虽说这些措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国民经济并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 C V S=C'这一公式引伸出来三个比率,即资本有机构成 C/V,剩余价值率S/V 和利润率 S/(C V),然后他从这三个比率演绎出利润率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理论。在这里发生三个问题:(一)技术进步是否一定意味着不变资本较可变资本增加得快;(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剩余价值率是否仍保持不变;(三)如果剩余价值率长期保持不变,那末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引起的生产巨大发展,大部分利益必定是工人阶级享有了,这岂不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理论相矛盾吗?作者认为,1849~1939年美国制造业的统计资料不能证明马克思的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规律。这种情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马克思的公式不能概括和反映生产技术的强大发展和非生产费用的不断增长。如果把传统的公式加以修正,使其能够表现这些情况,则规律所要求的发展趋势就会重新出现了。关于第三个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从来不曾提出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德国修正主义者强加给他的,马克思的虔诚信徒也把他从来不曾表述过的东西作为他的理论。但是,主张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等于否定技术进步会增加每人-时的产量,从而增加每小时的工资,同时也否定工人们可以通过工会的强大力量来提高工资。然而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正确性恰在于大众消费的增加,而非他们所臆断的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  相似文献   

1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利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利息本质论"、"利息决定论"和"利息政策论"是凯恩斯主义利率理论的主要框架。此后,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沿着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发展。其中,后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重视利率的传统,在利率的制度变迁、开放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模型以及新经济对利率政策的挑战等方面,开辟了有关利率研究的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偏执也阻碍了他们在利率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上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福利经济与充分就业挪威是世界公认的福利经济国家,拥有相当健全的福利体系。置身于这个社会,你可以感受到在富裕和发达文明高度上实现的“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教、残有所助”。福利经济在挪威实现了充分的就业,较好地消除了社会贫困并保持了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这在整个欧洲以至世界都是一个成功的发展典范。福利经济是可望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福利经济思想早在20~30年代就阐述了这一观点。这主要是基于福利经济制度,往往是和工资增长的宏观控制相结合的,工资调控旨在抑制社会货币工资的增长,缩小行业和岗位工资差别,使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理论这门学科的处理分为迥然不同的两部分:一般论述和极其简单化的符号模型这两者间有着一道鸿沟。任何一种考察单独地都不会令人满意。前一种通常缺少分析;后一种过于狭隘,它的确切性是假的。我们这个体系的需求方面,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变数的投资,其次是通过自由支配的收入而与投资结成函数关系的消费,同时考虑或不考虑政府和其他因素(如折旧等)的存在。在生产能力方面,则涉及到:劳动人口的增长及其构成的变化,和其他种种变化,如工作的时间、工人的训练和技能、劳动的数量、制度的条件、地理的变动、资本的积累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当经验资料搜集以后,增长理论最直接明了的考察方法是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作为它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从正面探讨它们的原因。尽管目前经济增长模型存在着简单化、抽象化、狭隘性等缺点,它们对于了解我们的经济体系的运行,不是完全没有用处。撇开形式数学不谈,要是我们考虑到,生产能力的扩充与投资有关,总需求的增长与投资增长率有关,因而要使经济保持平稳,就须要收入(很可能还有投资)的不断增长;那末,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及其逐年保持充分就业的困难就更容易理解了。要是我们进一步观察到,资本量与产量的关系决定于产量增长率(和储蓄倾向),在当前条件下,有一个收入增长率可以保持资本与产量的平衡,从而避免资本的过分积累;那末,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储蓄过度与储蓄不足,利润率下降,投资机会消失等理论就可得到适当的安排。经济稳定将成为经济增长问题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5.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说明:什么因素决定就业量及其变动。其基本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就业量决定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消费决定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之大小和消费倾向;投资则决定于结合利率来看的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定,在消费倾向是相  相似文献   

16.
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分析李茂生柏冬秀作者认为,研究居民储蓄用于投资的转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居民储蓄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居民储蓄行为特征和储蓄种类,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居民储蓄的诸因素,居民投资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以李嘉图—马克思的名词所表明的工资价值的意义,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中心问题在于劳动者的被剥削,他(指马克思)声称不管工资提高或降低,这种剥削必然变本加厉。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的“生活资料”的意义及其与“愈益贫困化”的关联,作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者生计的描述,并不排除普通意义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一旦新的更高的生活标准建立时,它也成为生活资料,并代表新的劳动力价值,既代表实际工资水平。马克思并无确定的工资学说;在增长的生产力之下,劳动如何分配是讲价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关于阐述“绝对贫困化”的议论,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集约的增长,不但减弱了劳动者“反抗”资本家掠夺的能力剥夺了劳动者对增进的生产力的合理分配,它还引起了那些为机器所替代的人们在生活标准上绝对下降。作者在谈到马克思的“官方应加救恤的贫困”增长的观点时,认为这和整个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学说不是同一件事,事实上只是马克思的图景的一小部分。作者又认为马克思常常谈起资本家或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根据绝对贫困化来减少工资。但马克思另一方面是说劳动者的相反趋势是尽可能地增加工资。作者还认为,在马克思学说中,利润大量增加时,利润率趋向上升,而劳动的份额却比普通实际工资还下降。第四部分是愈益贫困化的非经济方面,作者认为这个非经济方面在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和他对人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8.
<正> 自从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实施后,继之于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出版了‘就业通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理论,便开始有所变化,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凯恩斯的论点,逐渐形成体系,尽管在体系支节作过各种修改的后凯恩斯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也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甚至一般认为反对凯恩斯学说的美国芝加哥大学自由学派的弗里德曼竟然也说过:“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典型的财政学教科书都认为政府预算,应该每年收支平衡,一旦出现赤字,即认为是离经叛道,是财政上的天大问题。如果以发行钞票弥补赤字,则认为将导致滚雪球式通货膨胀不已。如果以公债弥补亏空,则认为是寅年吃卯年的粮,加重子孙后代的经济负担,也不可取。最好的比喻,就是以个人为例,凡治家有方  相似文献   

19.
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通货膨胀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象他的其他理论一样成为当代西方通货膨胀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30年代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宏观经济学“有效需求”原理,与以前理论不同的一个方面是认为货币量并不直接决定总产量、总收入,而是间接经由利率影响投资需求而后才影响总产量、总收入。他论证通过操纵货币量影响“灵活偏好”降低利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增加投资需求加上增加消费需求,以填补总需求的不足,最终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他认为增加  相似文献   

20.
五生产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只求就业在水平上之量的增长,还要求就业在内容上之质的合理配置凯恩斯就业理论和政策的主旨在于: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扩大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的境界.同时,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就业增加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加,投资成为增大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在这些论点方面,论战双方没有多大分歧.在这里,分歧主要在于究竟要扩大什么样的就业.这就是,在扩大就业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不管就业之质的内容,只单纯追求就业之量的水平提高;还是不仅要增大就业的总量,而且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