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依据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笔者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一个心理结构,是听众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语篇分析,建立相关语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对语篇信息进行重构的认知过程.因此,语篇分析的关键在于读者能否将语篇中的信息与业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用关联理论的话说,就是在于读者能否找到相关的信息,获得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2.
外交演讲通过口述的书面语形式对受众传达政治观点、态度。演讲者的交际意图可以通过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共同实现。通过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依据探讨元话语在政治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及语境创设功能,来体现其为演讲者顺利完成交际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普通话语交际,文学话语交际在其语境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交际主体为标准,文学话语可以区分文学人物的虚构语境、叙事者一读者问语境、读者的现实世界语境和作者的信念语境.各个语境在文学话语的语用意义推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4.
吴越 《兰州学刊》2003,(5):167-168
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语境观的概念 ,本文拟从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出发探讨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境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人脑的认知结构体,话语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之间实现的最佳关联,由于话语认知语境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交际双方可以通过词汇、语法、语篇等各种手段刻意显化符合认知语境的语义信息。本文拟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和话语理解的关系及认知语境下几个不同层面的话语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为立足点,对话语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奥斯汀首次提出区别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著名论断的哲学语境。所谓言有所为的话语就是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实施的动作行为而不只是说的行为的话语。奥斯汀所说的言内行为,是指一个具有特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话语(话语标示)。不同句子的话语能够产生相同的话语标示的语符,换言之,不同的语境中所说出的一个相同的句子能产生不同话语的标示的语符。研究和分析言内行为能使我们的表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提出了认知语境观。该语境观不同于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理解不同话语所需的语境因素各异。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不同话语构建和选择不同语境。文章探讨了关联理论下影响认知语境选择与构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沈晓静 《学术界》2007,(6):199-204
电视新闻传播主体在话语上的权威地位,构成它与受众间特定的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其言语行为多采用转述的方式将话语从原来出现的语境中分离出来,变成媒体语境下话语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对媒体语境的创设,保留或改变原话语行事行为的类型和方式,以适应媒体所代表阶层的话语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经历了建构、质疑、反思的历程,当下反思主体性概念20余年来的发展嬗变对文学理论界而言是必要的.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概念的现实语境是本土化的.其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的大量引入,使中国文学主体性内涵逐渐丰富,实现了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主体到交往对话的存在论主体之间的转化.主体性是未完成的,无论是主体性还是主体间性,都是其存在状态.中国文学主体性之建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态度是内在的,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中的想法和概念,如何通过客观科学的途径使人们呈现出其真实的态度,成为解释语言态度本质的重要问题.既往的语言态度研究大都使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者社会法,难以揭示说话人隐藏的语言态度.基于话语分析的语言态度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语料,即"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话语分析、话轮中的语义语用(turn-intern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分析和话语情景互动(interactional)分析.依赖真实情景语境的"互动"研究,秉持动态的语境建构观,分析真实情境中的话语表达,能够把语言态度概念变为可评估的"实践"或"活动",揭示出语言使用者真实的语言态度;把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将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放在同一语境框架下进行阐释,能够建立语言态度与现实语言行为的有效联系,进而拓宽我国语言态度研究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态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浅谈语境的特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本文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语用学中语境的论述,分析了语境特征,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何兆熊先生提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这一语境概念。语境的价值主要在于会话含义中,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体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4.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15.
误解产生的根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语境因其在对话语理解方面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受到学界持久、普遍的关注.话语具有动态发展性和认知参与性,可以分为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话语误解的语境成因在于语境信息缺乏、语境信息凸显、认知语境差异、文化语境差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化概念认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它进行语用分析.这种分析采用语用学视野,以文化的语义分析为基础,从广义语境的三个方面来揭示它的语用意义.在时代语境下,古代文化概念记录了当时的耕种、教育等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活动,积淀了当时人们乃至原始初民的形式感知过程及文化的本质,从而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变迁.在地域语境中,近代西方文化概念明显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对本土文化和资本主义皆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现代文化概念是现代学科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以人类学为例,文化概念对相应文化研究的范围、活动和成果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04-111
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转向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和话语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图文关系是探讨多模态之间协同互补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关系.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分析框架为理论方法,探究多模态叙事绘本中,图文符号系统概念意义的创建以及图文意义的跨符号互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视觉叙事的有关概念,进一步挖掘图文符号系统在语篇共同实例化过程中的概念意义投入以及图文符号系统承载、激活和表达的意义总量,可为中国语境下多模态叙事语篇的图文互补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是中国社会政治话语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党的核心革命话语建构是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而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展开多层次的理解与诠释.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手段、目标、前途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话语认知.此时,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知,逐步勾勒出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雏形.以概念史为视角深度挖掘建党初期党的核心革命话语建构,探寻党的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语境与时代特征,梳理党的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贡献与不足,可更好地为当前党的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经验遵循与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语言在于不断地做出选择.语境的存在为话语生成和理解创设了有效的交际处理场,语用过程实则主体对语境做出选择的过程.谈话中,主体往往可以通过语用行为能动地对语境施加影响,运渐引导语境向有利于交际的方向发展.交际者意识的能动性是语境控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舆论呈现出新特征、新结构、新趋势,对传统的舆论学知识体系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虽然国内舆论学在研究议题、方法与视域上关涉概念梳理、模型建立、舆情引导策略等,但总体上呈现"学为末、术为主、策为上"特征,忽略了对舆论的抽象层次的理论建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舆论学知识体系的转型与重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它要求研究者平衡舆论治理"道"与"术"的关系,重新阐释舆论学的诸多概念与命题,进行元理论的建构和研究范式的革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中国独特语境的本土化研究,促进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勾连与互动,以构建中国特色舆论学概念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