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年制教学方案》的精神,必须对现行《世界地理》的研究核心、知识体系、内容结构进行改革。本文从目前《世界地理》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加强学科理论研究,注重自然与人文的渗透;加强区域研究,突出代表性国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设立主辅教材,培养学生能力。并依此拟定了《世界地理》改革的具体框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论述,并贯穿于其一系列著作之中的。但因种种原因这一理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兴起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迪伦马特的喜悲剧《物理学家》(Die Physiker,1962)切入,研究其创作精神和戏剧理论。作者认为,迪伦马特的戏剧.承续了希腊戏剧的精神,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喜悲剧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论《小世界》的狂欢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世界》是 2 0世纪 90年代译介到中国大陆的最有影响的英国当代小说。但在近十年的研究中 ,该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狂欢化精神却鲜有人论及。文章从洛奇创作与巴赫金理论的联系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对此作了阐释 :第一部分揭示《小世界》的主要情节内容、人物特征、“小世界”场景与中世纪民间广场的一致性及其复调、空间形式 ;第二部分从故事来源、主题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阐明《小世界》是对中古骑士传奇 (亚瑟王传奇 )的戏仿 ;第三部分分析《小世界》的主题意蕴 (荒芜与拯救 )和语言形式 (庄严与谐谑 )的正反同体性。文章认为《小世界》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世界艺术史的研究正在兴起,且已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出版物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西方世界艺术史写作对东方艺术涉及较少;其二,目前所谓的世界"艺术史",大多是美术史或者造型艺术史,而非一般艺术学层面上的艺术史书写。徐子方的《世界艺术史纲》可谓应运而生。这本著作,既体现了中国史学精神,也是打通各艺术门类壁垒的《艺术世界史纲》艺术学理论研究层面上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7.
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以其凝练、透彻的意象,质朴又深邃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直面现实和反省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以小王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世界的空虚、盲目和愚妄。在物质日益繁荣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欢愉,现代世界正处在一场精神生态危机中。圣·埃克苏佩里以洞察生命本质的角度,意在传示一条通向人类文明"理想境界"的道路——生命价值的重构以及精神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中人物意识和无意识的多层次描写使得他的小说在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刻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弗洛伊德有许多相合之处,因此,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更立体地把握麦尔维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致读者     
《调研世界》是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领导支持下,由宁夏和全国二十八个省(区市)农村(城乡)社会经济调查单位联合创办的大型综合性社科理论期刊,是一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实事求是精神,坚持社会调查与理论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着力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手法在《都柏林人》中的具体运用,指出“精神顿悟”为全面研究乔伊斯的创作实践及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催眠术作为流行于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技术流派,一直在争论中前行。文章旨在梳理历史变革背景下,催眠术从实践到实证再到指导实践的发展历程。催眠术伴随时代变迁拥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立场:蒙昧的巫术时代,催眠是神秘的;传统认知科学时期,催眠在大脑解离性和社会认知性的争论中发展;而刚刚掀起浪潮的具身认知时期,催眠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未来呢?催眠理论正在朝着具身方向推进和整合,未来是实证研究跟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与词汇语义研究的日益发展相比,词汇语义学史论却鲜有人问津。现代语义学的三块基石包括:语义场理论产生的背景是新洪堡特主义;语义成分分析法产生的背景是社会功能结构主义;关系语义学的系统意义建立在指称意义基础之上。20世纪以来,尽管出现了一系列的专著,但还缺一部基于中国学术精神、借鉴西方现代理论梳理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中译本的出版,将会对中国语言学界的词汇语义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4.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印行,这是首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革命理论形态衍生自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从政治话语体系与政治行动、政治结构互构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时代的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借助近代上海发达的媒体网络得以传播,成为政治话语和革命思想再生产的源头,并涵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共创建时期,共产党人注重发掘和阐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将原典的精神品格和哲思学理转化为组织创建、价值形塑、干部培养的精神源动力,并由此确立了“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为理论创新及百年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5.
《挪威的森林》这首感伤的青春恋曲在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本文作为个探讨对研究村上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对村上特有的社会切入角和摇曳多姿的笔触进行剖析,认为其在精神特质方面主要通过洞穿城市进而洞穿存在本身,剖析爱情的困顿和性爱价值的迷失,出现对幻与真的生活的无从把握,扫描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日益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党明德在《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族精神的提升与凝结》一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联系中国革命与执政的实践,把仁者爱人的思想升华为爱国主义与和平统一精神,把为民做主升华为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民主;把致中和思想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升华到创新、创业理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为了争取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在贫穷的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确实需要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中既含有勤劳的内容,又含有为事业奋斗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十六大报告所归纳的中华民族精神比较准确的表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民族精神提炼和凝结的过程。(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3,全文约10 000字)蔡先金在《“刑天”神话的历史解读》一文中指出,神话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各民族“对于人类想象力的几乎无边创造力的信仰”,焕发着一种马克思称之的所谓“永久的魅力”。中国的上古神话,在世界神话园地里,闪烁着耀眼的异彩,这是由华夏民族的历程与特质所决定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述的“刑天”神话是典型的中国式神话,既反映出信奉“帝”的商族后裔企图恢复统治地位的情结,又折射...  相似文献   

17.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多元犯罪心理研究》一书评说罗大华世界范围内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基本理论和体系已日趋成熟。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为了顺应新形势下与日益复杂化的犯罪作斗争的需要,7...  相似文献   

18.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题材相结合,运用"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艾略特批评理论的文本示范。通过该诗对艾略特理论和诗歌文本进行同步分析,为艾略特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草叶集》中包含了生态思想的萌芽;而惠特曼的一部不为国内读者所知的散文集《采集日志》同样了蕴含了深刻的生态诗学思想:自然是文学创造的源泉, 诗人的使命是把大自然与人的灵魂联结起来,把常人眼中只看作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生命气息、精神韵致和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使诗歌变成大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神通道。《采集日志》包含了对诗歌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生态功能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20.
牛撇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他的作品(已出版杂文集《中国人的宰一刀》、《中国人生气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识荒草》、《冒烟的石头》等五种,杂文选集《拟谏官文化》)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和研究的作品。他超越了时代,一方面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家,另一方面在诸多层面超越了同时代的学术。他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丰富了这个世界,增添了它的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