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是在借鉴彝族土掌房构造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人文地理、风俗等因素的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不同于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更不同于滇西与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本文在对新平县漠沙镇曼竜等地的傣族土掌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具有自身建筑特征,明显不同于彝族土掌房,具有民族融合、自然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痕迹,反映出滇中傣族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民居     
傣族的民居文/刀世勋图/刘增林傣族民居建筑形式,除具有代表性的干栏式竹楼外,还有庭院式平房、平顶式土掌房及罩笼式茅屋等几种形式。罩笼式茅屋,又称鸡罩房。这是一种土木结构的单幢房屋,呈椭圆形,茅草盖顶,竹笆围墙或土基砌墙,开一侧门,屋顶安一个活动天窗,...  相似文献   

4.
干拦建筑,是壮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壮族村寨,普遍建有木(或竹)构的二层建筑,上层居室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堆放杂物,有的居室前沿还围长拦干,侧沿建有晒台。这种建筑形式,史书称为“干栏”、“麻栏”等。壮族干栏建筑始于何时?壮族人民为什么喜爱这种建筑形式?本文试图以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其渊源关系。 (一) 在古代,我国长江南,分布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群体,这就是在我国民族史上通称的“百越”族群。“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越既称为“百越”,支系是非经繁杂的,比较著名的有于越、大越,闽越、东瓯、夔越、杨越、  相似文献   

5.
<正> 允许归顺或臣服的各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朝廷贡纳“土特产”,朝廷则根据各族贡物数量之多寡、价值之高低以及对各族控制能力之强弱而对入贡各族给予“有差”回赐,这是宋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术朝统治者对居住在湘鄂西地区“心慕华风,来修任土之宜,远效充廷之实”的土酋、土蛮推行的“贡赐”之策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宋朝“贡赐”在湘鄂西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已成为宋朝羁縻统治当地符族的重要手段,也是笼络羁縻“土酋”的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试图对宋代湘羁西少数民族地区(文中有的也涉及湘南、川东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贡赐”必盛的情况、原因、性质及影响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吐蕃统治时期,莫高窟开凿的洞窟出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典型的组合形式,即在崖面的同一条垂直线上,上下两个洞窟与崖顶土塔形成一组整体性建筑,作者暂称为“塔、窟垂直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晚唐时期,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关于这种形式的来源一直未能确定.文章通过对藏经洞出土纸本绘画P.T.993《吐蕃寺庙图》、莫高窟第361窟药师经变、东嘎石窟宝楼阁曼荼罗、桑耶寺初建史及同时代的印度寺院建筑形式的考察,结合吐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莫高窟这种塔、窟垂直组合的新形式,应是受吐蕃本土的影响,其建筑涵义来源于密教中的“宝楼阁”,建筑形式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并带有吐蕃桑耶寺的“三样式”特征,或可定名为宝楼阁式石窟建筑.  相似文献   

7.
“干栏”语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栏”系侗台语民族传统楼居建筑,汉名“干栏”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张华《博物志》,该书指出西南地区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从侗台语族的台、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语言材料比较看,“干栏”一名应系译自原始侗台语*Gr[]n“房子”(干栏房)一词,是个音译词,最早译自僚人语言“仡央语支”,后来用以泛称这种楼居建筑。  相似文献   

8.
灵塔,是西藏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既是佛塔,同时又兼作陵寝,具有双重功能。如果我们步入雄伟的布达拉宫,就可以看到红宫内所建的八座历代达赖的灵塔,上面点(?)以稀世珍宝,布满精巧的嵌饰和美丽的图案,塔内有的供奉着达赖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有的则完好地保存着经过特殊处理的达赖遗体——“肉身”。这种建造灵塔、保  相似文献   

9.
知识荟萃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喜爱的住房组合形式.照壁又雅称“文壁”,它象一面大屏风竖立在大院一边,俨然可观.在那白净的粉壁上,有“鸟语花香”、“紫气东来”、“清白传家”、“毓秀群芳”等墨题,书法流畅,寓意清雅. 白族照壁在建造上要与主房协调,位置要适当,和全院相映成辉.在造型上,要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民族美学境界.有些民间建筑师,要用毕生精力来研究照壁的建筑艺术.有一种叫“一高两低”的照壁形式.“一高”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云南丕且莫村的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云南丕且莫村彝族土掌房的变迁过程及其理论意义.土掌房在现代化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正在走向消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代化的冲击、政府的扶贫计划、建筑材料的减少等,其中又以政府政策和现代化的冲击影响最大.国家政策是和现代化密切联系的,当地政府认为,要改变农民落后的观念,就要灌输现代化的观念.文化保护工作应与政府的各项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与学者和村民的合作是文化保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以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如“金鹰”“步步跟着毛主席”“柯山红日”“刘三姐”“秦娘美”“文成公主”等好戏。其中有的是以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有的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人公来反映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关系的;也有的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的。其中有的是写历史题材或传记的,也有的是写现代生活的。从体裁上分,有话剧,新歌剧,有新戏曲,真是  相似文献   

12.
“撒”者,傣语的原意为“生食”或“凉拌”之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长期以来,“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傣族“撒”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撒大鲁”和“撒苤”最为有名。“撒大鲁”即生猪肉食品。其做法为,把猪脊肉或瘦肉剁细(有的还加猪肝),加上米醋和盐浸泡,直至肉变白,然后加入切细的茴香、青辣椒、生姜、大蒜泥等佑料搅拌,再加入用油炸过的猪皮、肉、莴笋丝、粉丝等混合而食。其味鲜美独特是傣家待客的佳肴之一。“撒苤”即生牛肉食品。为傣味中的又一名菜。其做法是,把牛里脊肉剔筋去脂…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代广西土司的置、废、改流及其历史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明一代,中央王朝为了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统治,使各地土官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在承袭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为了钳制广西的少数民族,明王朝运用“抚”、“剿”两手,采取以流官辅佐土官,并废一些土府、州、县,在一些土府、州、县改土归流,甚至增设或复设一些土州、县、长官司、巡检司等多种手段,“相机而行,随宜而处”(于谦《议相机抚捕蛮夷疏》,见《粤西文载》卷.5),千方百计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的各种尝试,以实现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的“宏图”。虽然元、明、清、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在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均有实施,但由于时间上,地域上的差别,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在具体实施、产生的影响与作  相似文献   

14.
群言录     
思想应该再解放一点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对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策上要更宽更活一些,这是中央一再提出过的。但是迄今为止,有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迟迟疑疑,不那么痛快。比如,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明明荒山秃岭比较多,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又比较贫困,可是在划分自留山、责任山时,思想上总有一条有形或无形的“杠杠”,影响采取更宽更活的政  相似文献   

15.
知识荟萃     
在鄂西峰峦重叠的山坡谷地,一栋栋淡黄色或赭褐色的小木楼此起彼伏,与大自然的绿色相映成趣。木楼的整体外观多为四方型或“凹”形结构。上面横向为正房,两侧成直角向前延伸,称厢房。厢房的前两排柱头吊在坡坎下,上下构成两层或三层楼房。这就是土家族的民族建筑吊脚楼。这种纯木建筑,有五柱、七柱或十一柱连接为一排扇,由楼锁、岭子连接每扇,形成了内房的空间结构。厢房的坎下有两排柱头,外面的一排半截悬在空中,是阳台的支架;里面的一排  相似文献   

16.
侗族风雨桥     
在中国南方湘、桂,黔边境地区山清水秀的侗族村寨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桥梁,这就是侗族所特有的水上建筑杰作——风雨桥。风雨桥又叫花桥、风水桥,多建在离村寨不远的通衢溪河上,一般都为杉木组合托架简梁式木桥,桥上建有长廊,桥墩上建有亭阁。它采用杠杆式结构原理,以挂枋衔掌的方法,支撑悬桥,托起阁檐。全桥常常不用一件铁器钉铆,只是在各种构件上凿孔穿眼,以榫衔接,直套斜穿,纵横交错,左右吻合。这种桥结构科学,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建筑坚固,融美观和实用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侗族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聪明才智。风雨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7.
对于青海广大牧业区(68万平方公里)解放前社会性质问题,近年来无人再主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大都认为停滞在封建社会。但是如何论述其具体特点并给以学术性表述,却有歧见。有的认为是“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青海”,也有的说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还有的说是“封建社会早期”,甚至有人只看到“残酷徭役”或“奴役”而说是“奴隶制度”。笔者认为是停滞在封建领主制社会。青海牧区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竹文化是中华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竹种繁多,分布广泛,形成了少数民族别具特色的竹文化,丰富了中华竹文化的内涵。竹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擦竹取火,傈僳族解放前还保留着这种擦竹取火的原始取火方法。人们以竹搭棚造房,后来发展成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进而形成别具特色的竹楼,其中尤以傣家竹楼为代表,傣家竹楼几乎皆用竹建成,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人们以竹筒为盛器,以竹笕引水食用。有些民族的饮具多为竹器,竹釜即是典型的竹制炊具。黎族和傣族还以竹筒烧制别具风味的“竹筒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过赶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过年比其他民族要提早一天,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有的地方称为“过赶年”。为何形成如此习俗,在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作乱,明王朝几次派兵围剿,均无济于事。后来皇上听说湖广土兵作战勇敢,就下旨调永保(永顺、保靖二县)土兵数千人前去征剿,并限期赶到江苏松江。但时值年关,按路程计算,等不到过年就得动身前往,可按民间习俗,麻雀都有个三十夜,土兵将士的妻室儿女都想留自己的亲人过了年再走。正为难之时,寨上一位长老向土司王提出提前一天过年的建议,土…  相似文献   

20.
凡都到过藏族地区的人都曾见到过那种经幡飘扬、神秘莫测的“Lartse”崇拜,有人也能形象地描述它的祭祀过程和解释其内在含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遗俗.“Lartse”从藏文字面意义上讲是山巅或山峰的意思、汉语的引神意是山神.从“Lartse”的祭祀形式和藏族对它的崇拜、信仰的表层观察,的确有点自然崇拜的意味.每年祭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份进行.当地汉族等称这种活动为“插箭”或“造山神”.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来分析“造山神”这一现象,本教认为天神、地神、地底神是万物的主宰,无处不有.而山神仅在某一山头或地段.山神因不同部落、氏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也不尽相似.这似乎又反映出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影子.有的将牦牛作为“Lartse”的替身;有的将山羊等作为传递供奉者愿于“Lartse”之间的信使.在不排除自然崇拜这种可能的前题下,它是否与畜牧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有关.畜牧业的发展,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