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仁西学思想的再评价刘圣宜利用西方近代文明以资国政的洪仁,是历史学界公认的改革家和中国近代化的前驱。对其吸收和引进西学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讨,并充分肯定。但对其提倡引进西方宗教的主张,则一向非议较多,认为是其学西方的一个误区。笔者认为,洪...  相似文献   

2.
曾纪泽熟谙西学,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面对西学东渐之狂潮,他继承与发展了其父辈如曾国藩、郭嵩焘等的"以夷制夷"思想,主张以"变"来回应西学,着力培植国内通西学之人才,并主张从器物到制度层面全面学习西学,批判性地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达到依"法""和西"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早期中西思想交往典型案例中可以尝试找寻可供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各个朝代的更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其中,有西方哲学和文化输入中国,也有中国哲学输入外国,渠道与路线大相径庭。"缺乏与补充"原则关涉"中国哲学失调,外来哲学补充"和"道德文化式微,宗教文化补足"两个层面的哲学意义。中国儒、道、佛三教融通后形成的东方哲学与希腊、罗马、希伯来思想融通形成的包含基督教文明的西方哲学的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与交流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全面改进,今日中国的哲学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问题。如果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而彼此之间并不准备互相理解,那么,任何形式的中西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恐怕都只能够流于表面。  相似文献   

4.
(一)知是心之能,智则原于物,“格物致知”是从物到心的认识方法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求知的方法论,在《大学》中把它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的是宋代思想家。这是与宋代思想家重“理”相联系的。由于宋人重“理”,而认为“理”必须穷,故“格物”被作为“穷理”的一个必要手段而强调。 然而,由于“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而“理”又被作这样那样的解释,因此“格物致知”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论者们多因晚清“西学中源”说的消极性而对其 加以全盘否定,其实,“西学中源”说更多地起着消除人们心目中的抵触情绪、睁开眼睛了 解西方世界等积极作用。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通过分析王之春所主张的西学东渐的原因及内容,对王之春所主张的西学东渐进行解读,从而可以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督抚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8.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李文才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向朝廷提出继任此位,唐廷予以拒绝,并进行讨伐,历时一年多,平定了昭义镇。因昭义镇也称泽潞镇,故史书多称“武宗平泽潞”。这一历史事件,是所谓“会昌之政”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9.
西学与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挑起鸦片战争;1853年,又以武力迫使日本“开国”。当时,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从民族性质来说,属于封建民族与资本主义民族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侵略一方只有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民族,才能克服民族危机;否则,就势必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走上了第一条道路,中国则陷入第二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王力军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阉居士,存园寄叟等。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嘉靖44年(1565)生,万历26年(1598)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崇祯3年(1630)去世,享年66年。李之藻中生致力于播引西学,...  相似文献   

11.
桑兵 《文史哲》2011,(6):52-67
陈寅恪究竟是一般称许的学贯中西,还是有人所指西学不佳,值得探究。所谓西学,其实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即使西方人要想贯通西学,也几无可能。至于学贯中西,可以说任何人绝做不到。作为方便名词整体而言,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学人,留学时间长、所到国家多的陈寅恪的西学算得上出类拔萃,甚至是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其西学主要集中于文史方面,还一度是中国研治西人东方学的首席。此节不仅得到留学生和通西学人士的承认,其本人还被推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陈寅恪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反相成,绝不挟洋自重,舍己从人,很少称引附会西学,宁愿仿宋儒先例,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在批评一味趋新者的西学为过时的格义之学时,才显示其对国际学术界元和新样的了解与把握。其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主张,为中外学术文化融通取向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12.
国学与西学     
学也者立国之具治世之经其应乎历史与社会情状而不能无变易者学之用也其大经大义亘万古而常新埏学之体也吾国学术贯澈天人推崇德性语其功效则在独善兼善已立立人惟于格致之术少有研求制器尚象诸端不免退居泰西各国之后先见之士惄然忧之于是改变学制思以欧美科学弥缝吾国之短其用意初非欲吾国人士尽弃其学而学也吾昔游欧美时尝与彼邦人士纵谈中外掌故其深解吾华文物者恒谆以保存  相似文献   

13.
士族问题,素为习史者深论,惟觉士族影响唐代政治颇受低估。本文以中枢政治为主线,以文化传统为背景,讨论士族盛衰,间及地域、文治、朋党、方镇等。细微之处,不敢尽袭前人,论断不当,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依据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南巡讲话的精神,提出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的又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晚期,兰州出了三位名人。一是黄谏,号兰坡,一是邹应龙,号兰谷,一是郝璧,号兰石。因他们都以故乡皋兰为号,后人称为“皋兰三兰”。兰坡以学主世,兰谷以谏知名,兰石以诗显达。“三兰”彪炳史册,各有千秋。 郝璧,字仲赵,号兰石,又号昆岑子,积石山人。生卒年月不详。据现有资料推测,约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至清顺治末年(公元1662年)在世。他祖籍河北蓟州,先祖郝从政于明永乐初年由山东武邑(今属河北)县令谪戍兰州,遂安家于此。郝氏兄弟三人,长曰璧、次曰玺,三曰(厂林玉),皆有文才,显名乡里。郝璧青少年时期在家乡闲居,壮年后历游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曾在京城与南方作官,晚年客死扬州。由于他  相似文献   

16.
吴雪玲 《齐鲁学刊》2006,1(4):48-51
作为晚清思想家,郭嵩焘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能单纯依靠军事,而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文化和风俗人心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教育制度和风俗教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欣赏、接纳、学习西方政教、文化的胆识和见解,使郭嵩焘跳出了洋务派体用观的窠臼,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应当探讨西学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冲突、融合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近代黑学与西学的相互融汇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历史研究是由史学家来承担的。不言而喻,假如史学家们素质不高,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历史学的出路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办法,例如理论方法的革新、研究领域的开拓、编著体例的创意等等。应当说,这些讨论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是个史家素质问题。史学家本领小、能力差,你说什么也无用。所以,我觉得,谈到如何把近代史研究引向深入,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如何提高史家素质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史家素质呢?出路只一条,那就是:学习。说到学习,这话题似乎陈旧得要长白胡子了。…  相似文献   

19.
代智敏 《中州学刊》2007,(4):197-200
明末清初小说选本具有与前代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编选当代或近代作品、编选劝诫类作品和编选作品注重学问化三个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实学思潮的影响、小说理论的成熟、文人小说观念的变化和小说文体通俗化的影响等等。通过对选本与原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小说选本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删除入话或头回、改动原文错漏、删改原本中与主题无关的诗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阚红柳 《江淮论坛》2009,(4):171-174
在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清初史学亦成为二者会通与融合的媒介,并产生了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的初步成果。本文拟从西学观念、官私史著对西学及西人的记述以及中西方的史学论战等方面探讨西学对清初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