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唐代科举常科之一的明书科,简称“书科”,如《通典·选举三》云:“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或称“明字科”,如《新唐书·选举志上》云:“其科之目……有明字”。今存有关明书科的史料相当零碎,现予汇总考述。唐代明书科首次开科时间,史无明确记载。据《旧唐书·职官志一》所载:“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土、明法、书、算。”这是大略言之,并不是说明书科与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同时首次开科。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颁发的敕文曰:“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卷一)在这道关于常科开科的敕文中没有明书科,可见这一科目  相似文献   

2.
唐代安徽进士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撰《唐代安徽进士考》(以下简称《进士考》),网罗进士及第者凡三十二人。年来翻阅地方志与唐代文献,又复捡得有关唐人科第者十二人,兹依《进土考》之体例,分三大区考述。文中不妥的地方,敬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许多士人都通过进士、明经等科的考试,取得出身资格,再通过吏部的考试而得到官职。每年经过州县初试合格送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的,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说,“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开元时每年录取的明经、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故赵匡在《举选议》中说:“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通典·选举五》)这些是就整个科举的情况而言。  相似文献   

4.
唐代进士科举子资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根 《人文杂志》2002,(3):118-123
唐代进士科考试对举子有明确具体的资格要求 ,唐代进士出身者“无流品之别” ,主要不是唐代统治者为“牢笼群有 ,囊括九流” ,主动调整科举政策的结果 ,而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韩愈既是文学与儒学承前启后的转折,也是分析唐代士大夫“转旧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对韩愈所论“士大夫”的分析可以看出,少见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士族”、“公卿大夫”之意,注重新的唐代士大夫进士科举背景,突出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唐代科举制度尤其进士科的完善、安史之乱的战乱动荡是韩愈所论士大夫“转旧为新”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6.
<正> 唐代科举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道举和童子举等若干科目。其中,明法科是为封建王朝选拔法学人才,参加国家管理,特别是担任司法职务的专业性科目。关于明法科的历史记载相当零碎,现予汇综考述,以就教于法学界的朋友们和广大的读者。一明法科首次开科的时间,史无明确的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颁发的敕文  相似文献   

7.
制科是科举制中一个较特殊的科目,它大致经历了两汉察举制、唐代的制举和宋代制科等阶段。从制科的兴衰,看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是很有意义的。制科的特殊,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制科直接上承两汉的察举制。从整体上看,科举本身就继承了两汉的察举制,但科举制中的常科──唐代秀才、进土、明经等,直至宋元明清的进士科,与两汉察举制已有较大的变革,而制科的变化则不太大,基本上仍是由皇帝临时制定科目,州郡举荐,中央策试。所不同的,两汉察举无淘汰,而唐以后的制举有中与不中之别。第二,制科的科目变化较大,从唐代的百…  相似文献   

8.
唐代有无“宾贡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韩邦所辑新罗宾贡进士崔致远的部分稀见佚文,并广泛钩稽中韩多种文献记载,阐释和厘定了唐代“宾贡” 与“宾贡进士” 的特定文化内涵,由此对学术界存在的异说进行了翔实的考辨,提出了唐代并无宾贡科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揭殿试之谜     
殿试的创立是一个谜。现在来揭这个已有1000多年的谜,看看谜底是什么。我国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末废止,1400年间演变厘革很大,但基本上分为行的常科和不定期举行的特科两大类。以常科为主,特科为辅。常科在唐代分设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科目,每年举行一次;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神宗熙宁四年(1071)起,明经诸科渐被废除,仅存进士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和十七年(1384)两次定制,定为甲、乙两级——这就是常科演变的基本脉络。殿试是属于常科范围的考试。  相似文献   

10.
富川县西北峰峦峭丽、绿水萦回、景色多姿的秀峰,素有“小桂林”之称。正所谓毓秀钟灵,地灵人杰。自唐代开元至明代万历年,约九百多年间,富川毛氏科第连绵,长盛不衰,成为有名的官宦世家。计一共出了进士二十六人,举人二十七人。其中以状元毛自知所在的宋代最为昌盛,计有进士二十一人,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以后各朝多所袭用。明清的封建取士达到完整的阶段,手段严酷,对社会经济文化所起的破坏作用最大。封建科举制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拢络士人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束缚士人手脚,禁锢思想的一种武器。但明清较之前代为甚。唐朝科举,科目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科。考试内容和方法除明经外,比较灵活,尚有发挥和显示才能的余地。明的科举取士,科目仅进士一科,“八股文”是取士的唯一手段,内容只限制在“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更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表现在各个方面,地方行政实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行政、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明算科     
<正> 明算科是唐科举常科之一。关于明算科的史料相当零碎,现仅就以下三方面进行汇综整理,以填补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项小的空白。至于考试的具体过程,笔者已在《唐科举研究》(载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中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1.创设时间唐代明算科创设于哪一年,史无明确记载。高祖武德四年颁发的敕文云:“请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卷一)在唐朝廷颁发的这道关于常科首次开科的敕  相似文献   

13.
旌德江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然风光,秀丽神韵,是皖南千年古村中的一颗明珠。明、清时期就有进士、文武举人、明经126人。近代有博士、教授、学者、专家等知名人士数十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名村。更以原为中共总书记江泽民总书记的祖籍地名扬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周奇  金滢坤 《人文杂志》2022,(5):129-140
隋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前后转换的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察举制度,实行分科举人,创设了新的科目。在察举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在隋代开始向秀才、明经、孝廉等科举科目演变。新创的进士科是隋代政治变革的产物,与秀才、明经等一起构成隋代科举制形成中的重要一环。隋代察举特科在继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目外还新设立数量可观的新科目,这些新科目也演变成制举科目。随着科举考试进用与投牒自进制度在隋代最终成型,隋代完成了察举向科举的转变。科举不是具体起源于某一科目创设,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演进。  相似文献   

15.
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3,(3):120-127
本文就台湾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名录、佳话、义举、轶事等钩沉索隐、取证考据 ,并就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有所介绍和评估。认为 ,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 ,宜以“地域历史人群”视之 ;台湾幕友、台湾班兵、台湾塾师、台湾教谕等亦各是一“地域历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快乐青春》2014,(9):67-67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京城。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考上一个进士。  相似文献   

17.
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针对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形态 ,作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 )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过程 ;(二 )隋朝三种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 )的历史考察 ;(三 )隋朝科举制结构考述 ;(四 )简评隋朝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邓乔彬 《学术研究》2006,(11):122-126
古人以“观”具有观政、观德和鉴戒之义。春秋时所重是诗之观政和观志,汉代采诗以观,六朝诗与观无涉,直到唐代,才恢复并发扬了诗可以观的传统,且赋以新义。唐诗之可观,与进士文化有很大关系。诗人有从政机会,也使诗歌回到了现实,发展了观政功能,观志之义也得到了发扬。进士文化还使诗歌突破政教性阐释,使观具有了新涵义:恢复了观谛视、细看的原义,以其能观而能写,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发展了观的游览之义,扩大了唐诗的游赏性题材;造就了诗人观察民情风俗的直接性、真切感。  相似文献   

19.
近读杨希义同志《唐代印纸考》一文,谓“印纸,即印刷之纸也”,“唐代印纸,乃是唐王朝用雕版印制的、用以征收除陌钱的凭证,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发票”。其实,唐代印纸既非“印刷之纸”,也不是什么“商业发票”。 最早将印纸看作是印刷品的。是著名的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他在《中国印刷术  相似文献   

20.
翰林院素以文翰著称,地位十分重要。明代翰林院不仅集唐代以来翰林制度之精华,而且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特色。然而对于明代翰林院之始置时间,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今人研究却存在颇多歧异。本文作者从史料学、校勘学等多角度对歧异诸说进行了逐一的考订和辨析,否定了“壬寅年”(1362)说、“即吴王位年”(1364)说以及吴元年(1367)八月说之可信性,力证明代翰林院实始置于吴元年(1367)五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