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的悲剧典型。对于她性格的悲剧美,对于她人生悲剧的成因,多年来评论界已说得实在够多了。然而读《红楼梦>,对林黛玉一品再品,总让人对以往的评论有种憾然不足之感。总觉得林黛玉的个性美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负荷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憾对她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贵族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她的处境的关系,解剖了她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是甘薇和贾跃亭结婚的第十年。如果说刚嫁入贾家时,她的角色更接近贾府的林黛玉,那现在,她直接超越了薛宝钗,更像是王熙凤。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缘分,不过是借口。谁是贾府中最有心计的丫鬟?有很大一部分人会猜是宝玉的丫鬟袭人,她确实很有心计,但比袭人在心智上略高一筹的,恰是贾宝玉身边另一位不很显眼的丫鬟林红玉,她才是贾府里最有心计的丫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所反映的真、善、美,揭蔽见本,去假归真,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诉诸典型环境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最伟大的人文关怀.林黛玉身上所高扬的本真之美,是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林黛玉的诗至真至善至美,她的思想、性格、精神通过一系列诗词传达出来,黛玉诗词是其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宝玉有个寄名的干娘马道婆,也是个四面通吃的人物。那日她到荣国府来求布施,就把贾府老祖宗的心意猜了个十足。宝玉是老太太的心尖子,从他那里入手是万无一失的。一开口,就先把老祖宗的心给提起来:"大凡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拍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  相似文献   

7.
从范妮联想到林黛玉●秭佩珍·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女作家。她出生在英格兰汉普夏郡幽谷丛林间的一个村庄斯蒂文顿村,并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奥斯汀的父亲是教区的主管牧师,曾毕业于牛津大学,工作之余,以读书...  相似文献   

8.
闫丽红 《社科纵横》2004,19(3):108-109
作为《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得力丫头 ,紫鹃的形象有着丰富动人的内涵。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紫鹃进行论述 :一 ,她作为一个丫鬟的细心体贴 ,真诚善良 ,聪明勇敢 ;二 ,她对宝黛爱情的同情、维护 ,及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清醒认识 ;三 ,她在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中 ,精神、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的中秋之夜。凹晶馆前,人声寂静,笛韵悠扬,明月皎皎,碧波粼粼。两位客居贾府的少女──史湘云和林黛玉,触景感怀,临水赋诗。史湘云俯首长吟“寒塘渡鹤引”,林黛玉仰面悲歌“冷月葬诗魂”。“冷月葬诗魂”。这“凄清奇谲”的诗句,预示了这位诗情洋溢、孤苦无依、口齿含锋的少女的悲剧命运。一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线索。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悲愤、理想和激情着力刻画的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正确认识和评价林黛玉的形象,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林黛玉容貌似不及薛宝钗“妖媚…  相似文献   

10.
"福、寿、才、德"兼全"是贾母性格的两个主要方面的特征.她无时不在注视着家族的兴盛衰亡,却未能挽回家族衰败的颓势.她对宝玉的爱和希望,交织着祖母对孙儿,封建阶级的老一辈对年青一代继业者的双重意义.作者把贾母的各种性格特征糅合熔铸,浑然一体,塑造了一位安富尊荣的太夫人的形象,形成了丰富的复杂的活生生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1.
张志杰 《学术交流》2006,1(8):167-169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是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件刻画出来的,其中“借剑杀人”就是成功的一例。在这个事件中,王熙凤的极富心机、擅权术及阴险狡诈、手段毒辣等性格特征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社会是形成王熙凤性格的根本原因,是男权社会的罪恶扭曲了这个女性的灵魂,使她变得如此卑劣。这一事件再次向我们证明:在以男性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女人是否守妇道,是否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都会成为男权制度下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 《学习与探索》2003,2(5):100-103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孟子是富有英、才、志气和功底深厚的文化思想大儒,林语堂的精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  相似文献   

13.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6,22(5):154-157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代表的林白早期作品,在叙事上自我意识强烈,“作者”姿态张扬,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伸向女性内部世界,用女性话语彻底覆盖男性话语。然而这又将陷入女性极端自恋的境地,使女性退回封闭的自我空间,在女性乌托邦的理想王国里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十年后的《妇女闲聊录》,以一个乡村妇女传达出的民间世界观造就了林白在叙事上的转型,林白淡化了女性性别屏蔽意识,避免了叙事上的格式化,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走向“民众意识”,终于从“一个人的战争”中突围了。  相似文献   

14.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3,(3):134-138
晴雯性格特点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率真 ,这就使得她在生活细节中会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地位的特殊性所决定 ,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有时又不得不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无奈地扮演着悖己的角色 ,甚至还会在对于未来命运的幻想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晴雯的可爱、可怕和可怜共同构成她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她具有这样的人性内涵 ,才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 ,如此的耐人寻味 !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fanticide based on the Coroners' Records for Providence County, Rhode Island, from the 1870s to 1938 to determine doctors' and coroners' attitudes toward mothers who kille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medical discourse on the possibility of postpartum insanity as a cause of infanticide. While some women claimed temporary insanity, and some doctors and coroners legitimated this defense, its application to mothers who killed was arbitrary. They determined who deserved this diagnosis based on the woman's character, her forthrightness, and extenuating circumstances. Infanticide divided the profession nationally and at the local level and prevented doctors or coroners from speaking in a united voice on the issue. This article does not attempt to follow cases of infanticide through to jury verdicts. Instead, 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analyze the circumstances women faced that led them to kill their newborns, an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doctors and coroners to these mothers who killed. Unlike the findings of other studies, neither physicians nor coroners in Rhode Island were united in a claim of ignorance to save these women from guilty verdicts.  相似文献   

16.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7.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7,(1):174-177
青年女作家池莉之所以引起当代文学评论家的注目,就在于她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分析池莉小说的审美特征后,可以发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于现实主义创作流派,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池莉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亚利 《唐都学刊》2001,17(1):125-126
人的成就大小与非智力因素存在重要关系,良好的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文章就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司利芳  徐虹 《唐都学刊》2002,18(4):80-82
女作家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中女主人公英芝的悲剧故事 ,实际上就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在一个既开放又保守的环境中 ,她们的人生欲望、人生本能开始觉醒又无法满足其本能的需要而不安于环境和命运给自己安排的生活 ,不断抗争最终却被击败的故事。她们的身上往往混和着许多矛盾对立的东西 ,她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新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成份 ,但周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势力又顽强地压制和打击着她们 ,她们自身又有不少的传统观念和世俗恶习……这一切决定了她们的悲剧是必然的。英芝的悲剧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更广大地区妇女的生存状况和她们的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之所以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是因为她的代表作《大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写作特色,为读者编织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社会广阔、独特的民俗长卷,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赋予了西方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她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试图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中美两国、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她的作品将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