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文类聚》征引有萧统、殷钧、王规、王锡、张缵、沈约等人所撰大细言诗各二首,其中后十首题加"应令",显系应皇太子萧统之命而作.这些诗歌应作于梁天监十一年,时萧统尚未成年,沈约则于翌年忧惧而终.从文学内涵看,上述大细言诗虽然常被视为游戏之作,然而在隶事用典方面远接诸子寓言,在具体事象和文学隐喻方面直接吸收宋玉大小言赋之写作经验,抑又极想象与夸张之能事,某些作品甚至呈现出佛教文化内涵.从学术价值看,《艺文类聚》征引南梁大细言诗,不仅关涉萧统和沈约的诗歌系年问题,而且隐含着昭明太子在少年时代主持的首次文学活动,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萧统文学集团萌兴和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呈现出某种特殊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诗总集,有不少原书已经失传,而仅有若干序跋之类文字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将这些序跋收集起来,并加以考证,能够提供有关清诗总集的线索,进而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清初屈大均辑《悼俪集》、徐凤池辑《寻墓诗》、钱云辑《桃花园题咏》等三种题咏类诗歌总集佚著的有关序跋,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4.
《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九首,置于卷下第四位,诗人名下有品评;其品评内容包括总论孟浩然生平与诗风、摘句论析并征引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其选孟浩然诗,题旨包括赠答诗、登临咏怀诗与羁旅见闻诗、慨叹身世诗;其体裁,总计五律六首,七绝二首,七古一首。殷璠选评孟浩然诗,从诗歌总集编撰史、诗歌批评史以及诗歌接受史等角度分析,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孙之梅 《求是学刊》2003,30(4):87-91
明代复古派之所以能够发动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文学复古运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派始终坚持文学本体的立场。通过辨诗文之别、诗与非诗之别 ,以及诗歌的时代之别 ,突现了诗歌的本体特征 ;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摆脱了议论、铺陈、性理对诗性的裹挟缠绕 ;诗歌六义中特别拈出比、兴二义 ,确立了诗歌的创作原则。辨体、抒情、比兴构成了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 ,也是复古派最有价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文总集的选本,最早见、最完善的一部便是《昭明文选》。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史书著录,昭明太子肖统之前,已经出现一些总集,诸如杜预的《善文》、挚虞的《文章疏别集》等等。可见将诗文作品编纂结集,或又级之以某些评论,于魏晋以来,已蔚为一种时尚。但上述这些总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大都逐渐被淘汰湮没,有的也仅存残文片语,散见于其它著作之中。《昭明文选》虽无总集选本革露蓝篓的草创之功,却唯独得以保存,流传千载,以至当今。事实雄辩证明,它是一部编选成功的总集,经受住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10.
纪昀与其说是一位诗论家,还不如说是诗歌批评家更合适。他初学诗从玉溪入,后颇涉猎于苏、黄,于江西宗派亦略窥涯涘,留下若干别集、总集的批点。其诗歌批评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瀛奎律髓刊误》中,主要有评诗坚持艺术标准第一等两方面。在实际批评中,他通过对一些作品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的独到揭示,提出三个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批评原则。其批评方法,则表现为始终从体制入手把握作品,这使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明显比前人通达,对批评尺度的掌握也更有分寸,"切"成为他衡量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尺度,对作品的负面评价往往更能显示他锐利的批评眼光。  相似文献   

11.
王颖 《社科纵横》2006,(10):103-104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妇女形象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夏,"中国乡村诗歌之乡"平度迎来了收获的季节。7月28日,第二届"诗探索春泥诗歌奖"颁奖典礼、第二届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我诗写我心"诗歌朗诵会在平度开幕。本次活动为期3天,由人民日报出版社、《诗刊》社、《诗探索》编辑部、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平度市委宣传部、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平度市明村  相似文献   

15.
综观印度三千年的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成是诗歌和诗剧的发展史。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上古诗歌总集——《吠陀本集》。其后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产生,使印度古代文学得以举世瞩目。此后又出现了佛教诗人马鸣、迦架陀娑、伐致呵利、苏尔达斯、杜勒西达斯等大诗人,更显示出印度文学的卓越成就。近代大诗人泰戈尔以其颂神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印度文学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顶峰。印度历代经典喜欢采用诗歌体,朝廷中也培养宫廷诗人,国王有擅诗者,后妃公主也往往以能诗著称。至于印度戏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7):160-16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首。  相似文献   

17.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应贤君 《学术交流》2007,(8):151-153
"尚理"和"以议论为诗"是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也常作为苏诗的代表性缺陷而被批判。其实苏诗并非纯粹"以议论为诗",而是充满"理趣美",是高度凝练、高度结晶的情感与哲理、形象结合的表现,它符合诗歌的美学特征。理趣诗的产生是诗歌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苏轼丰富的才学、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完成了宋代诗风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4):116-1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整个《诗经》反映了周民族以农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诗经》农学思想极为丰富,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重农、保农"的农家乐思想、浓厚的农时观、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思想、多种经营思想、仓储和农产品消费思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四部之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穷毕生的力量,来读四部之书,只会“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事倍而功半,无法得其要领,这样便出现了选本。历史上最早的选集,是杜预的《善文》;继此而作,有李充《翰林论》、挚虞《文章流别集》;三书皆已亡佚。后人辑佚,仅得李充、挚虞的论文若干条,选本已不可复见了。 总集流传到现代,最早的只有《文选》了。萧统选文,不选经史诸子,以诗赋为主外,只选那些“攒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的散文。萧统是梁人,选文自然不会选到梁代以后。即使这样,《文选》已经是一部浩瀚的巨制,供专家研究,也非皓首钻研不可,远不是人人可读的书了。于是分类选文,就应运而生。 分类选文,如果只把诗和文分选,无论诗或文都是范围很大的。我们这里不再从流溯源,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