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学理论范式中,存在诸多二元对立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些二元对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界的重大课题.在试图超越这些对立的努力中,布迪厄和吉登斯的贡献尤为引人注目,两人分别提出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践理论和结构化理论.布迪厄虽强调实践性,但其惯习概念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和决定论倾向.吉登斯的探索虽略显概念化,但其结构二重性也突出行动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周来祥 《东岳论丛》2005,26(5):150-152
“主客二分”不等于二元对立,也不能因为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而将之说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承认矛盾的对立,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谐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创造了彻底解决和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又开创了辩证和谐发展的大时代。  相似文献   

3.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创新的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上,我国出现了后二元对立和前二元对立两种超越模式,后一种超越模式主要源于海德格尔终极构成的境域论思路。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学者过去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基本思路仍然属于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加以整合的后二元对立框架,尚未达到在二元对立发生之先敞开的前二元对立的境域论高度。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探讨的恰恰可能是前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前二元对立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基本思想具有会通之处,这种会通探索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当代转换的深层帷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一流行的范式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两个特殊阶段的共生关系、经典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研究中“唯智主义”影响的结果。但是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同时 ,当前中国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现象也对这种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和质疑。要克服二元对立范式的局限性 ,则需要处理好推理性的命题与实践的内在逻辑、“范式优先”和“实践至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囿于三大相互对立的桎梏——个体与整体、微观和宏观、能动与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尼克·克罗斯利通过论述互动、关系和网络的互构逻辑,阐明行动者和社会世界的演化过程,试图以此超越社会学的二元对立,构建以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详细梳理和评述这一理论进路的探索与贡献,有助于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宋扬 《北方论丛》2001,(6):W003-W004
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领域出现了冷处理的格局:一是郭沫若研究高潮的回落,一是研究本身的冷静.继续郭沫若研究者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来辨解研究郭沫若的必要,不得不处处联系郭沫若"<女神>后我不再是诗人了"那段历史和他本人的政治操作以示研究的公允.  相似文献   

7.
个体主义(人本主义)和客体主义(自然主义)之间的对立(“二元对立”)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大难题。研究者往往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既定的事实予以承认,而对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关注不够。本文试图分析韦伯和涂尔干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来弥补这种倾向的不足。笔者认为,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并非两种对立的思想理论,相反,二者共享着很多相同的思想领域。“二元对立”问题的实质不是指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之间的差异,而是作为“个体”的行为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之间关系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存在着笛卡儿式的和康德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从表面上看,这是二元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二元论的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质上,西方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理性建构说。在这种理性建构模式中,主体被抽象化,而客体则被抽象的主体重新建构。因此,主体与客体在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中,二者的关系是自洽的。只有在涉及社会历史领域或具体经验事物时,理性建构说才真正显露其理论缺陷。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这种认识论缺陷,摆正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小红 《江汉论坛》2007,(12):94-97
自20世纪80年代起,建构论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的主流方法论,至今仍盛行不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打上了建构论的烙印.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存在紧密的关联:"双重解释学"的产生和关于结构与能动的关系的重新表述与建构主义思潮有密切的联系,结构化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关联还来自于现象学、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的间接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并不仅仅是各种建构论的简单叠加和翻版,它在有些方面不同于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5,(1):74-79
散文诗集《野草》中蕴含最明显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贯穿于24篇散文诗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充满悖论的逻辑矛盾,对否定的否定、对矛盾的抗争,以及归于虚无同时抵抗虚无的情感,体现出极其沉重的终极痛苦。其对立的精神苦痛生成于佛学、尼采哲学以及启蒙思想的多重影响。而鲁迅在长期精神斗争中实现了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这对于其人格的铸造和文本的塑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旭东  田启波 《兰州学刊》2009,(6):114-116,119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其现代社会变迁思想提供了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其结构化理论与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乔丽英 《天府新论》2007,(5):97-101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学术研究当中最具原创性的理论,它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研究。作为行动主体的行动者具有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是知识人,有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表明行动者的能动性是受限制的。  相似文献   

13.
李席 《兰州学刊》2011,(3):151-155
长期以来,关于史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认识存在着一种知识实在论的误导,即认为历史知识的性质是某种既定事实的客观性,只是有待人们去探索和揭示,并最终能够认识它。然而,历史知识在生成和被接受过程中,却表现为一种不断"异化"的特征:在由个人生成中,体现的是不同知识属性;而在社会生成上,则表现了对知识接受者的依赖性。事实上,从这一全部过程来看,关于历史知识性质的判定更取决于后者对它的重新规定。  相似文献   

14.
黄晖  包细簪 《阴山学刊》2010,23(1):71-74
库切将小说《福》的写作立场置于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现代重写。库切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用语言所构建的历史真实感,揭露了历史写作中的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了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颠覆的主题。从对二元对立关系模式的解构这一特定视角,库切的这种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解构,可以说是一种非殖民地化的书写行为。  相似文献   

15.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模式不仅表现在宗教、政治、哲学上,还表现在文学创作中。莎士比亚在其规劝友人传宗接代的诗歌中消解了这一传统模式,给这一简单主题赋予了极大的张力,让读者在欣赏莎翁绚丽语言的同时,也可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在其理论构成中充满了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它们集中表现为以下二元对立,即:文学符号构成中的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文学文本本体构成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研究理念中的差异与联系的二元对立以及批评实践中分析与判断的二元对立。正是这些内在的二元对立冲突使其沿着符号构成→文本构成→研究理念→批评实践的理路自内而外地最终走向自我解构和衰落。  相似文献   

17.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即: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分别是回族对其族源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回应和适应,对其族体发展的客观现实性的回应和适应.就宗教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认主独一为本,表现了健全的宗教心态.就生活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真诚为本,表现了健全的生活心态.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是回族对善的独特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儒家通过“礼”来建构正常的社会秩序。从社会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儒家礼的形成是对社会失范的回应,礼以正名的方式确立社会个体的地位角色,以内在或外在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最后以家庭为桥梁,将对个体行为的规定以实践性“推延”的方式扩展至社会,形成了一个从个体到家庭直至社会的“推延式”社会建构框架。“推延式”的社会建构摆脱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的纠缠。  相似文献   

19.
凌叔华作为中国“五四时期”京派文学[1]164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同时受到了中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因此产生了具有很多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短篇小说。但她的作品主要是着力于展现中国新旧社会的变革期女性的形象、命运、束缚与解放等主题。而从西方结构主义文论的角度去解读她的作品,可以有效地从现代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其作品的结构、人物以及主题。《疯了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有着较明显的二元对立项,因此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形式,试图重新认识作品展现的主题与人物。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社会学研究一直壁垒分明地划分成宏观分析与微观探究,两者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等方面呈现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始终无法统整合用,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陷入了这种纷争之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将结构与行动两者统整在连贯的理论系统中,主张过去有关结构与行动、个体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重新组织,两者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吉登斯虽然并未直接论述其理论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却对教育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