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派与左翼文学的疏离与融合既是有意识的择取更是时代规约的结果.在与左翼文学疏离的过程中,现代派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与左翼文学的融合则使其艺术个性逐渐消亡.由于现代派的渗透,左翼文学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在不断丰富其艺术表现手法、形式的同时获得了人性描写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是个另类的存在.她的创作在现象与成就上均与一般左翼文学呈现出程度上的契合与疏离,她偏向私人化、体验性的笔触与视角展现出迥异于左翼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品格.本文从萧红的身世经历与文学生涯两条路径出发,提出了萧红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她与左翼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与表现.萧红对于左翼的疏离,是一个独立作家对于话语程式的突破,更是一种人生向度上的突围;她的创作,由于怀着绝望处的悲悯,由于突破了单一话语的束缚,达到了对于人生世界进行无差别审美与同情的“飞升”境界. 相似文献
3.
老舍和沈从文与左翼文学流派的关系较为疏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少数民族身份所致.民国之后革命派对满族的排斥,导致老舍对政治和革命的恐惧,以至于站在冷眼旁观的位置.满清王朝对湘西苗族的血腥镇压和沈从文亲眼目睹辛亥革命后汉族对苗族无辜百姓的杀戮,使具有苗族血统,具有多年从军经历,看透了所谓政治和革命本来面目的沈从文对政治和革命极为反感.他们都是在五四启蒙精神的感召下登上文坛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促使他们仍然传承了传统文化再造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主题精神,追求文学的独立价值,反对文学依附于政治.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产生了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1924年10月,年轻的作家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今东光等人共同创立刊物《文艺时代》。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头与腹》《新生活新文艺(代创刊辞)》。至此,日本文坛上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新感觉派的文学运动。这一流派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目标与理论,而且坚持不懈进行文学实践,为世人留下许多修辞新颖、脍炙人口的小说。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派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有意识、自觉地有系统地引进了西欧小说的新方法,在日本创造出了新文学,一直引领着战前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6.
论革命文学转型背景下的左翼启蒙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左翼启蒙派是指在五四启蒙思潮与鲁迅精神与创作影响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仍然坚守五四启蒙话语,重视文学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功能,显示出与左翼功利派文艺观念迥然不同的理论品格与创作倾向。这一派系在左联后期开始萌生,分别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形成气象,但随后在革命文学向工农兵文学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遭到"规训与惩罚"而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7.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8.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9.
10.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左翼文学自发生时起就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基于其自身的精神特质、迫近政治的文化诉求的多样性,也源于左翼作家多重的主体体验以及左翼文学团体、刊物内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虽然属于艺术与美学的范畴,却同政治关系密切。从谱系学角度来看,文学与政治互为表里关系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就中国而言,从《诗经》的“美刺”精神,孔子的“兴观群怨”,韩愈的“不平则呜”,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论”,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倡导的“文学革命”,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均说明中国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讲话》对左翼文学的吸收与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红色的年代”,知识分子纷纷“左转”,“以俄为师”加快了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文学思潮与社会运动的一致。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吸收左翼文学的党性、阶级性的同时,也在改写着左翼文学的自由性、松散性,确立工农兵文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师陀与京派文学及北方左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早期作品既有左翼文化的革命题材和现实主义品格,又有贪恋风景、关注生命主题的京派文学特征。本文认为,他虽游离于京派作家群,但其小说创作深受京派文学的影响,足可视为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左翼文学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五四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位置,使它往往成为文学史评价的焦点。近年来,左翼文学的被贬和“妖魔化”,是当代社会转型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在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反映。但重写文学史不能做简单的翻案文章,我们既要看到左翼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具体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与政治、左翼文学的历史变迁、左翼文学内部差异性的具体分析,才可能接近文学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19.
1928年发生的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学界已讨论颇多,不过论述多集中在双方文学观念本身,很少将梁实秋的个人主义思想背景考虑在内,因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观念交锋背后双方在文化政治理念上的差异.笔者将梁实秋的文学观念与其时新月派进行的人权论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梁实秋与左翼文学分歧的根本并非是与阶级性相左的人性,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性.是个人自由优先,还是阶级类集体意识优先,是造成双方文学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左翼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末及30年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批判性的文化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底层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党派功利性与新兴意识形态的建构自觉等构成了左翼文学的精神要素,其间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矛盾的因素和逻辑.左翼文学在后来的变异就是其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