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侗族是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生息于黔、桂、湘、鄂、毗连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对侗族发展影响很大。加强对侗族心理素质的研究,对侗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侗族历史悠久,属古骆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2.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建筑艺术更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侗族建筑与"侗族大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保护、传承。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侗族传统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历史渊源、设计方法和空间区分等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方法、选材用料和不同地形下的建筑方式。同时,结合现阶段侗族人民生活条件和文化认知的改变的现状,本着保护侗族民居和提高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现状的现代民居设计及建造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侗族民间传说及史料记载、现存的侗族芦笙词等为依据,探讨了侗族芦笙文化的起源、芦笙的制式及侗族芦笙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讨论了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侗族芦笙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5年“侗族曲艺交流会”的召开,是侗族曲艺艺术研究的开端,也是侗族曲艺研究中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曲艺”这个概念首次进入到侗族文化系统内部.侗族曲艺的研究对侗族歌谣系统中的说唱艺术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侗族民间艺术的整体研究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6.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7.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我到湖南省怀化地区几个侗族自治县作了一些考察,耳闻目睹侗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侗族是湖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据1984年底统计,共有519300人,主要聚居于新晃、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长久以来生息繁衍在这里,所以这个地区侗族风情浓郁。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歌,种类很多,除取名歌、姑表歌以及赞老人、团寨等礼俗歌外,大部分是情歌。舞蹈以多耶、芦笙舞为普遍。多耶是集体歌舞,十多人至数十人不  相似文献   

9.
侗族人唱歌     
从唱歌来说,侗族有侗族的特点,侗族各地区又有差异。这里专讲黔东南三穗、天柱和剑河三县毗连地区侗族唱歌的一些特点。 这里的侗族爱唱歌和善于唱歌,除白喜外,各种场合有各种场合的歌。各种场合的歌都多得难以数计,所以侗族唱歌是以段来计,十首以上为一段,如说唱好多段;或以唱的时间而论,如说唱一天一夜、唱几天几夜。  相似文献   

10.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直观标志,是侗族人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鼓楼装饰到以鼓楼为中心开展的对歌、说古、讲款、“多耶”等,无不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鼓楼在侗族本土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广义的视角看,鼓楼是传承侗族本土文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一,明清时期的侗族诗歌明清时代的侗族诗歌是侗族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代,涌现一些文化水平较高、致力于发扬民族文化的著名歌师,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篇。目前广泛流传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侗族诗歌,大部分是清代作品。这时期堪称侗族诗歌繁荣期。  相似文献   

13.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为2,514,014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11位。侗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侗族的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侗族教育的滞后,必然极大地制约着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侗族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认真透视侗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改革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16.
浅谈侗族传统生态观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文章对侗族的这些方法与观念进行了归纳 ,并认为这些方法与观念对侗族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一定影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方面 ,除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外 ,应当重视侗族传统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侗族文献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藏于民间的侗族文献资料,是侗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抢救发掘。本文就侗族文献的界定、价值、收集范围、收集的具体作法及其开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侗族符镇法-泰山石敢当进行研究,为研究侗族的历史由来和宗教信仰提供线索,对侗族风俗文化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侗族符镇法-泰山石敢当对研究侗族风水文化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侗文方案》的制订、侗族新创文字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两方面对侗族新创文字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侗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的成果及存在问题,对今后更好地开展侗族新创文字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