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与中国文化冲撞激荡,比较中西文化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着近百年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对于这一历史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中西文化比较仍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这里试图对近代中西文化比较史作一宏观的考察,指出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内在矛盾。一、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逻辑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逻辑展开:就研究对象而言,是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是认识过程的逻辑展开。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2.
刘芳 《天府新论》1994,(4):50-55,43
胡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得失及其历史启示刘芳胡适一生经历复杂,涉猎广泛,著述颇丰。然而,其主要事业是在文化思想领域,特别是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终生为之著书立说,施教讲演。应该看到,胡适的中西文化比较观是在前人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本文试图从探索文化的内涵着手,通过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求同存异,相互借鉴,达到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美文化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精神不同。中国文化所传载的是儒教精神,美国文化传载的则是清教精神。本文通过对清教与儒教的对比与分析,继而再通过在这基础上对美、中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章扬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作出了艰苦不懈的追求,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大潮中,严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中对西学有较多了解的人。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他的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往学术界对此语焉不详,本文试图称补这一缺憾。 方以智对西学的总评价是:“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物理小识·自序》);“太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通雅》卷首)。“质测”即指研究“物理”的自然科学;“通入”即指研究“所以为物至理”的哲学。方以智的中西文化比较正是围绕着他上述的对西学的评价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李磊明(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代以降,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交互融合,中西文化比较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中心问题。本文力图就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作一简要评述,以期于现实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在切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对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8.
9.
主持人: 尊敬的秦老师、韩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到我们真善美书家来!这几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韩德强研究员到我们云南进行巡回演讲.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省内外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各个学科、各个学派的对话交流,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或追求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论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郭嵩焘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冯桂芬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里就说过:西人“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冯桂芬是看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郭嵩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在广度、深度乃至意识的清醒上远远超出冯桂芬。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独具特色,今天回过头去看,也颇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秦老师、韩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欢迎大家到我们真善美书家来!这几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韩德强研究员到我们云南进行巡回演讲。我们的目标是“促进省内外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各个学科、各个学派的对话交流,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或追求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我们真善美公司上半年组织的“全国知名学者云南巡回演讲活动”到今天暂告一段落,今天的这个活动也是我们上半年活动的一个高潮,因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秦老师、韩老师,同时来到我们书家与云南的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具体的组织程序是这样的:先请两位老师做个简单的开场白,然后大家可以提问,两位老师都可以作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点评,或发表不同意见,如果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表达,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今天的主题和这几天两位老师的演讲主题是相关的,也是比较宽泛的,就是“中西文化制度比较”。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甚至和这个主题无关的,但是确实比较感兴趣的,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下面就先请秦老师做开场白。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原则曾志,孙福万我们曾就中西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必须着眼于动力学的视角,即从两种相异的存在论的立场考察中西文化的起源、嬗变机制和可能内涵诸问题。显然,这仅只是比较中西文化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缘此而来的一些具体...  相似文献   

13.
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两个文明在极具象征性的礼品交换中猝然相遇了。第一位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作为回赠,乾隆让人给了他几...  相似文献   

14.
论文廷式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中西文化冲突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文化的优劣高下成为当时学术界竞相探讨的话题,文廷式就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位学者。本文就文廷式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认识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背景、局限与地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缓慢,以致经受不住西方文化的打击?鲁迅从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方面进行过深沉的思考。鲁迅认识到,中国文化沿着中庸之道的路,在模糊中整体性地渐进,而西方文化则是打破了中庸、整体、模糊,在偏至、对立、明晰中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表现在中华民族和印欧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并外化于宗教、哲学、科学、文学以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一)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中西文化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英汉语言中,表示色彩的词很丰富。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对颜色词汇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对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英汉颜色词的民族特性,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之一,有关的著作日见增多;然而有些著作往往缺乏深入的研究,敷衍成文,不免予人以浅薄空洞之感。在这样一个学术领域,研究者要想取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得和创见,绝不能急功好利,绝不能指望仅凭借粗枝大叶之功而收立竿见影之效;相反,它需要作者通过长期的积累而掌握中西文化方面的深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独立的分析和思考。魏光奇先生潜心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已有多年,前后几度在首都师大讲授此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一书。作者此书由历史哲学角度切入,以此作为通往研究中西文化异同的蹊径,进而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诸多领域,堂庑广阔、见识深邃,终于锤炼成自己的一家之言以贡献于读者之前。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的内涵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林中泽在科学技术发达、人类开始把自身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其他星球的今天,西方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如同中国给一般西方人留下的印象的那样。中、西沟通的主要障碍无疑是由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在谈到传统...  相似文献   

20.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部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①。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一)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二)创办于1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