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正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其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课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它所涉及的优秀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和谐人格 ,又能激发人的向往、精神追求 ,培养传统美德和审美能力 ,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有独到的、不可低估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从二者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离开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谈不上它的人文性,也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那些人文讲座就可以完成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略论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的"亲和力"、高尚的人格追求。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大学生理解并尊崇民族文化,于优秀的文化底蕴中熏陶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必须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为本、突出个性、挖掘潜能,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索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个目的,众说纷纭。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播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万春  杨敏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36-139
作为高校基础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正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教法,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独立的价值体系与标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本文是我们长期教学探索与实验的总蛄,首先介绍了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开设的历史情况,探讨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首先,要鲜明地体现出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其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要以经典原著为本;第三,大学语文教材对于经典的阐释以适当的点拨为主,不宜长篇大论。不应越俎代庖,应该给学生和教师留下“填充空白”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 “科学精神”与 “人文精神”的含义, 指出人们对这两种精神的作用存在着误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中性的, 它们本身并不必然产生某种特定的后果, 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全在于人的运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其特点, 因而它们两者是互补的, 两者缺一不可。政治是制约科学和人文的重要因素。人类应该认真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 否则, 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章着重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三个方面 ,阐述了美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重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恢复、培育和弘扬.弘扬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有助于引导和推动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弘扬、现代大学功能定位的转向、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有助于重新准确地定位大学的功能--人才培养,突出大学的道德使命和人文关怀,使现代大学精神有利于推动大学高素质的教育和学术水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的重要主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双“慧眼”,是人类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契合,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源与精神支撑,并形成其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境界。倡导科学精神,高扬人文精神,这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爱因斯坦身上结合得比较完美。爱因斯坦科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他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自然整合,求真与求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哲学、哲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国高校的哲学教育却人文精神淡薄 ,教材、教学、考试诸环节中科学主义倾向严重 ,在改革中应引起充分重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洋溢着自始至终的人文关怀 ,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哲学教育改革应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行理论创新 ,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中突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深化。笔者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念、营造高品位的人文文化环境,通过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颂、可持续发展及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启迪以及学生的养成训练等多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特点是人文关怀精神 ,这种精神源自中华儒家文化 ,具体表现为报本返始的人文关怀及崇德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 ,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 ,二者相辅相成 ,使人的发展持之以恒地健康延续。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则是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和相互融合,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两种精神的融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