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丁玲同志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最初出现的人民文艺的硕果之一,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曾赢得较高的赞誉。但在一九五七年以后不公正地受到贬抑。现在,周扬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报告中,重新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明白地摆在“自觉地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之列,肯定它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开拓了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广阔道路”。周扬同志这些  相似文献   

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民族特色刘传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代表作,是她解放区十年生活的艺术结晶。小说自1948年9月出版,立即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史诗性的作品”,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先后被译成...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应该是一种社会良知,一种社会职责。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只有顾应着时代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才能把自己的审美理想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坚实上纪中;只有对社会人生作美学的、历史的体验和重构,才能为时代建构多维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艺术境界。丁玲、周立波是解放区文坛最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代表,他们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就是植根于华北、东北农村土地改革的现实上纪中,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生存权益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人权意识的蓬勃张…  相似文献   

4.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失去创作个性的产物。本文从不久前公开发表的丁玲一篇佚文入手,联系该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对其体现的作者创作个性作了较为具体扼要的分析,证明它仍具有丁玲作品一贯的大气和锋芒;并通过相关材料的独家披露,澄清了《桑干河上》何以能获得斯大林文艺奖这一文学史上经常引起猜测和遭致误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5.
选入八○年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果树园》,是从丁玲同志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第三十七节《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中节录下来的。本文讲的是华北解放区一个叫“晦水屯”的小村子的农民在统制了本村十一家地之后,发生在一家果园里的故事,故事通过昔日的“奴隶”和“主人”,今天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根本变化,反映了广大农民经过一系列艰苦斗争,进行土改所取得的初步胜利,显示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正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蓬勃气象;在党的关怀下,文艺之花重又繁荣生长,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复兴的灿烂美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四十周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辉旗帜.它不仅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深刻地和彻底地解决了文艺和工农兵根结合的问题,而且还规定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使解放区的文艺和我国的革命文艺事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我国文学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质变性的跃进.从此,我国革命文艺进入了新的人民文艺时代:为工农兵和表现工农兵的时代,作家和群众、文艺和群众、革命文艺和文艺传统开始结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艺思潮的角度,论证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作者认为,《讲话》与当时的整风文献一样,锋芒所向,是在批判左倾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讲话》纠正了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观念论倾向,把文艺观落实到反映论的基础上.联系解放区文艺实践,对工农兵文艺方向作了历史的阐述,同时并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均简称《讲话》),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艺问题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讲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当时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阐明了革命文艺的方向、方针和方法问题,为我国的革命文艺运动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四十年来的文艺实践证明,《讲话》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0.
<正> 正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一成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解放区文艺研究在深度开掘和广度拓展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水平。全书150万余字,近5000个辞目,凝聚了安徽、陕西、河南、河北、上海、北京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名解放区文艺研究工作者、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三年有余的心血和汗水。首先,辞典以大量的文艺资料,再现了历史真实,展示了人民文艺的光辉历程。长期以来,在“五四”以来的新文艺研究领域中,解放区文艺的研究工作似乎一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以农村土地革命为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现象,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呈现出一致性。本文从互文的角度考察两部作品,意在说明文学传统之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解放区的传播方式有三种,即文件政令方式、媒体宣传方式及座谈会方式。《讲话》在其出世伊始就以文件政令的形式宣布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媒体传播中,延安文人尤其强调了《讲话》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和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解说这两个方面,逐渐形成关于《讲话》的经典阐释。《讲话》通过不同方式的传播,其精神不断渗透到解放区以及解放区以外的各个地区,最终确立了它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反映的是同一题材——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但是它们主题思想不同、情节结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甚至表现手法也各有所侧重。丁玲和周立波二位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两篇作品里显示得十分鲜明。现在不是正在提倡题材、形式、手法、风格的多样化吗?对比研究一下两部作品人物塑造艺术,特别是表现手法方面的独特性,想来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吧。  相似文献   

14.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党领导革命文艺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讲话》的指引下,中国现代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得到了蓬勃健康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讲话》所论述的根本问题,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渴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提出过“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左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具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是一座巍巍丰碑,它开创了解放区文艺运动和创作的新天地。《讲话》的辉煌业绩和深远影响,已成为文学史家研究的一个共识。但我们也看到:《讲话》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传播和影响,特别是它对后期抗战文学的巨大作用,却是多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就这两个问题发掘有关史料,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解放区文艺的一体化表述遮蔽了晋察冀文艺的主体地位,削弱了晋察冀文艺的文学史价值。事实上“延安-晋察冀”之间存在丰富的互动关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晋察冀文艺工作者将文艺创作与抗战具体任务结合,使文艺既满足群众审美需求,又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形成了不同于延安的文艺生态,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产生提供了实践支撑和路径参考;落实《讲话》的过程中,晋察冀文艺作为对《讲话》的地方回应,起到示范作用,证明了《讲话》的正确性与普适性;而随着《讲话》权威性的确立,《讲话》前晋察冀文艺践行文艺大众化的独特价值被削弱了。因此,为避免对解放区文艺的同质化解读,有必要还原晋察冀文艺的主体性,探究解放区文艺的地方路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了。四十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讲话》的发表,引起了解放区乃至全国文艺面貌、文艺工作者面貌的深刻变化。在《讲话》的指引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与工农兵结合,工农兵群众参与文艺活动,便革命的文艺运动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形成了一个有史以来空前蓬勃、热烈的群众文艺运动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群众性的秧歌、戏剧活动一马当先,它深入到解放区城镇、农村的各个角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小国民族新歌剧。《白毛女》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较早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上起了奠定基础和开辟道路的巨大作用。今天,回顾、总结《白毛女》创作的历史经验,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民族新歌剧,促进我国文艺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昌盛,将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在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的日子里,我校连日召开座谈会和系列讲座会,重新学习《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和重大现实意义。与会者一致认为,《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不仅指导了解放区文艺工作的发展,而且指导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跨入建设新的人民文艺的新时代,是以毛泽东1942年5月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讲话》所激起的时代反响,至今仍不绝于耳。一切有志于建设新的人民文艺的作者,每读一遍《讲话》,都会体验到一种令人感奋的情绪,从中去寻找艺术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