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分析GIS技术制作的专题地图和相关的统计资料,完成了对淮北采煤区在地表塌陷、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废气排放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并总结出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几点建议,最后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GIS在环境调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总结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以及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心理学成果,并探索心理学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如何发展自己.通过对文献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心理学的研究,而现有的心理学中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少.虽然在环境心理学、生态和绿色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开始了对环境保护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很不足.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服务于环境保护,心理学在理论上应采取新的系统和生态学的范式,在实践上应探索具体的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水污染遥感监测、海洋监测和地表遥感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及其成果,并展望了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民众对当前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认识、民众对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等方面着手,对当前沿海地区的民间环境意识与现代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信访在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中的作用,应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中国实行环境公益诉讼的条件,结论认为:信访的固有特征使其成为解决环境争议的一种有效机制.将信访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缓解中国环境法制不健全所带来的压力,而公民的环境权理论、公众参与原则、行政信访的宪法基础为信访在中国环境保护中的适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还需要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环境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6.
略论数字城市及其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数字城市的概念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并提出了它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即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环境监测实现自动化、制定有关应急对策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目前哈萨克斯坦高度关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它4新项目,阐述了以自然保护隧为依托,在能源类产业环保技术创新中的投资决策方法。在文章结尾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建议,有利于对能源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决策指导、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及手段已广泛用于解决环境问题,并取得了较为理 想的效果。本文综述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朝历代不仅设置有功能职责大致相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拥有大量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令、诏书、禁令等,还开展了很多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并且在对官吏政绩的考核方面,也蕴含了不少保护及治理生态环境的萌芽思想和具体措施。因此在本土环境下吸收借鉴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美化绿化城市、治理环境,以及相关的官吏考绩工作中的精髓部分,引导现代官员自发自觉地进行环境与生态建设,倡导树立一种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生态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对于现阶段和未来时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研究都具有坚实基础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西双版纳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历史、现状、问题的一项总体性研究 ,重在事实之描述而非作者之评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概况 ,总结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的变迁。二、政府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 (二 )地方环保机构的设置 (三 )地方的有关环保立法与执法 (四 )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工作 (五 )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直接影响。三、居民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 )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二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 )居民经济状况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 )生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四、结语  相似文献   

11.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诗学的原创性贡献应从语言系统开始,从发生生态、作品文本、创作思维、接受批评系统地进行总结.中国诗、诗学给了美国现代诗以重要影响,尤其是道家美学的物自性、无言独化、去语障、解心囚,恢复到活泼泼的整体的生命世界,给了西方现代思潮走出困境以重要启迪.道家美学与中国诗的开放式的语言更直接导致了庞德领衔的美国意象派现代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司马相如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相如是开一代风气的重要学者。在政治思想方向 ,他先于董仲舒提出了以儒学为治国理论、以儒家圣人为最高标准的主张 ;在学术思想方面 ,他是汉代尊崇儒术思想的奠基人 ;在文学方面 ,他是汉代代表文学———汉赋的开创者 ;在美学方面 ,他是汉代主流美学———“巨丽”之美的首倡人物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教育思想引证与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子所好何学论》已经奠定了程颐思想的基本框架。遍观语录和文集 ,正是对《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深入阐述。而且 ,从结构上看 ,《颜子所好何学论》正是一篇教育学论文 ,除“格物致知”外 ,程颐的整个教育思想表述得完整而清晰。本文考证了《颜子所好何学论》的写作时间 ,并援引语录和文集作为佐证 ,对《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程颐以及整个理学教育思想中的立志问题、形而上学的道德预设问题、道德责任问题、审美与实用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儒道美学重视人的生存问题,把人,即“此在”的“本真”生存作为最高的审美诉求与审美境域。在儒家美学看来,“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命状态,也即“本真”审美域的达成态。可以说,正是从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推崇“本真”生存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而“仁”审美域的达成流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本真”生存态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17.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人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的接收现状表明,编译作品除了应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外,还应具有艺术性与可读性。在"受众"这一共同的命题和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学与美学结缘,翻译学与美学联姻。也正是在同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对国际新闻的"编"与"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探讨接受美学与新闻编译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有助于提高编译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国际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很早就把语言看作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达,在中和审美意识规约下儒家在对语言与生命关系思考中奠定了其节制、刚健的基本语言审美要求。儒家讲究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语言也会随着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断中和不断超越显现不同境界。孔子的人生修养历程标示了儒家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生命状态,民族文化、民族生命具有传承性,儒家语言审美也在新时期作家中呈现三重美的境界。文章以阿城、李锐、刘恒、杨绛、汪曾祺、巴金为例阐明了儒家语言审美在新时期作家中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成一脉,在此语境中形成的翻译思想也就独具特色。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主要特点有三:儒学色彩浓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关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