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声扬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112-115
关于诗和记的关系有三种看法 :一是名隹江生认为 ,“记和诗没有任何联系 ,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 ,不完全相同的兴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二是诗在前 ,记在后 ,写成桃花源并记 ,王瑶、袁行霈、唐满先主此。三是记在前 ,诗在后 ,为着突出记的地位 ,还归之传记述赞类 ,“并诗”二字用小号字标出 ,以示区别 ,杨勇、逯钦立主此。这种不同的标题涉及到陶渊明的写作意图 ,不得不表示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陶渊明的创作意图 ,主要在表示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不满 ,而应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于是桃花源式的社会生焉。要把这种写作意图表现得很…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
近来学术界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关系问题,持有不同看法。雒江生写的《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一文(《文学遗产》1984年四期)认为:“记和诗没有任何联系,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的写作旨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雒文褒记而贬诗,并肯定说:“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其实主要表现在诗里。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评价《桃花源记》时,应该把它与后面的系诗区别开来,分别评论,不应该把诗与记等同,放在一起评价,而降低了记的文学价值。”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今谨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诗并记》(以下简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解放后,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评价,一直存在着重大分歧。本文试图从《归去来兮辞》到《桃花源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作中,探讨陶渊明思想的发展过程,谈谈对“桃源理想”的初步看法。一《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是很清楚的。作者在此文的“序”中点明它作于“乙巳岁”,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桃花源记》的具体写作时间则是很难确定的。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陶渊明的晚年之  相似文献   

5.
(一)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 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诗序体这一新型诗歌体式为审视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这一虚构文学的代表,以及陶渊明在诗序体创作中所获得的建树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均进行了全新观照。认为诗序体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潮,“艺术包装”成为唐代传奇作家们的创作时尚,均与陶渊明的这一艺术精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 ,认为 :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 ,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 ,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 ,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潜的《桃花源诗》与记两相对照,明显地存在差异。如对道路的描写,记中为“阡陌交通”,而诗中为“荒路暖交通”;对衣着的描写,记中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诗中则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等等。据此,许多人对记与诗的关系问题提出许多的看法。笔者在此将提出并试图证明下述观点:第一,记原取自民间传说,其内容是已定的。而诗则是陶潜听说并记录了这个传说之后,在其引发下,又将传说变形升华之后的产物。而并非如人所说,是作者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情绪下写就的两篇各自无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并诗》体现了陶集的精华,历来对《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之间关系的评说莫衷一是。其二者间的关系是解读这部作品的重要依据,根据陶渊明自身诸方面的情况对之分析,可以看到陶渊明有着当时一般文士所欠缺的人文意识,它不仅影响了陶渊明的处世为人,且在陶诗中有着深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不单单因为现实的境遇而兴起,反是充满了玄学意味。一是这种玄学意味与其哲学思想基础的分期与变化密不可分,从崇拜经学到服膺自然的思想分野,成为其诗歌中时间意识的玄学意味得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形影神》三首组诗中对生死观念的最集中表达,体现了陶渊明主张顺从自然之理,追求自然体道的生命观;三是《桃花源诗并序》中构筑的社会理想,代表着他对上古“羲皇之世”的希冀,是一种“笃意真古”的复古心态。  相似文献   

12.
大观园同伊甸园和桃花源“形似”而“神异”。它是贾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是真、美、善和假、丑、恶的统一体。作者“创造”一个大观园并通过对大观园兴衰的描写,旨在告诉人们,世界本无桃花源,委婉地批判陶渊明的“遁世思想”,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桃花源记》)问世后,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兴趣,著文呤诗,可谓连篇累牍.尽管聚讼纷纭,但综合起来,仍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把桃花源说成“仙境”或“仙窟”.唐王维《桃花源行》云:“初因避秦去入间,更闻成仙遂不还”,就把它说成“仙境”.唐刘禹锡在桃花源所在地朗州(今常德)作太守十年,写了《桃花源一百韵》,则把它说成“仙窟”.仙窟之说,唐代韩意,宋代苏轼早已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他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后来被看成是独立的文章。这篇内容新颖,文学优美的散文佳作,虽只三百多字,却笔简意深,优美如画,饱蘸着作者的理想追求。陶渊明的时代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了,而这篇《桃花源记》至今仍流传不朽,这应该归功于《桃...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本文阐述两点看法:第一,探讨了桃花源理想是陶渊明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着重提到庄子“万物齐一”思想对陶渊明不鄙农民观念的影响;第二,“桃花源”一名得之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一则中“邓林”的启示,内蕴深意。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7.
研究陶诗者,总喜欢把《形影神》诗看作是批判慧远的《佛影铭》和《形尽神不灭论》的力作。其实,《形影神》诗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次自我阐发,比之《归去来兮辞》、《自祭文》、《桃花源诗并记》,尤能表示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谨就以下几个方面试作说明。 《形影神》不是批判佛教生死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雒江生同志在一九八四年《文学遗产》第四期上发表了《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以下称《略论》)一文,认为如按旧例把《桃花源记》(以下称《记》)和《桃花源诗》(以下称《诗》)放在一起,会影响《记》的文学价值,因为“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主要表现在《诗》里”;此外,《记》和《诗》之间还存在着三个矛盾云云。笔者读后,未能释然,特陈述管见,以就正于作者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历年来为人们所重视,解者纷纷,分歧亟多。本文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略陈己见,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陶渊明研究者。 此记并诗为准备“避”刘裕之 “乱”而作 这篇作品作于刘裕代晋称帝以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戊午(公元四一八年)十二月,刘裕将晋安帝幽囚东堂,立晋恭帝。晋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记并诗》)是陶渊明创作上的一座丰碑,为历代陶学研究者所关注。然而,综合既往的研究,我们却觉得学者们对于《记并诗》在陶渊明思想史上的位置未予注重,同时对《记并诗》在他整个创作中的地位及创作方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就此谈谈粗浅认识和看法,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