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在描述马德琳形象时,作家通过男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强加在女主人公身上,致使马德琳成了一个与“我”相对立的他者形象。贝娄运用描述者掌控的话语权力,不仅遮蔽了马德琳的真实面目,还对其形象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与改写。贝娄对“他者”马德琳的态度,客观上反映了作家的自我中心意识与男性沙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即生理因素的失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身心俱毁的悲剧症结,强调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健康培养以及对社会环境消极影响的抵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纪事     
马德琳诱拐案3岁的女孩马德琳5月3日随父母到葡萄牙度假。父母到离宾馆不到200码的餐馆就餐,半小时后返回住处,发现门窗打开,马德琳被诱拐了。这件事很快引起英国和葡萄牙警方的极大关注.在过去的11天,他们问讯了几个嫌疑人。14日,葡萄牙警方带走了这些天一直帮警方义务充当翻译的英国人罗伯特·穆鲁特,并抽干了罗伯特母亲别墅的游泳池。警方到现在还不能确定马德琳  相似文献   

5.
在1999年北约决定轰炸南斯拉夫的过程中,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这场战争往往被称为马德琳的战争。本文作者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前后担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因此,他所揭露的科索沃战争内幕是最具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的东西方虽处于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下,但都提出禁锢肉欲的宗教主张.<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追求激情而为清教视为恶行,在受教义的"逼迫"下苦行赎罪的过程中由于善举而化恶为善;而<金瓶梅>的女主人公潘金莲与白兰一样犯有通奸罪,但由于当时纵欲的社会背景和腐化的僧尼队伍无法让她的灵魂受到约束,使其在邪恶的道路越走远,并同时以其邪恶加重社会的邪恶.对两个主人公的对比分析,可见有时人是需要象白兰身上的A字来唤起内在的良知,不致使人性恶代代相袭.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叙事学理论和女权主义批评结合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力作<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的分析,来表明小说叙述视点的不断转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叙事技巧,还整合出不同的内容,而这不同的侧面展开组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一曲女性寻求自由的悲歌.这不仅是马拉德夫人个人的悲剧,更是再现19世纪末在男性中心权力话语给定的美固社会中追求自我的女性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再现了主人公对往日经历的记忆,并且将记忆的再现着重放在了1968年这一特定历史时间.小说以the Beatles原创的乐曲<挪威的森林>为暗喻性的链接主线,通过主人公陈述出来的个人记忆,描绘了一个日本知识青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性文化特征背景下的内心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疯”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是装疯;有的认为是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究竟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作品的原意?我想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也不是完全装疯的王子,而是个“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的复仇者,这种意见,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当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都曾经认为哈姆莱特的“疯”只有一半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血的意象的文体特征及其象征意义的阐释,深入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美国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其叛逆、激进同时又软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小说家 D.H.劳伦斯和美国当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都是世界文坛上多产而又引发诸多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虹》中 ,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女主人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威廉姆斯在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反映出女主人公布兰奇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可悲的命运。在这两部作品中 ,作者均透过两性关系 ,通过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描写女性人物心理 ,反映社会现实 ,揭示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现实生活的际遇来阐释这个原因,认为艾米莉所遭受的物质世界的贫穷、无助和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使她对物质、情感世界充满了极度的失望感和破灭感,故通过这个富有强烈幻想特征的爱情悲剧加以抒发,并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将作为文体学概念的"寓言"改造为一个艺术存在范畴,认为寓言是一种再现模式,是文本不可再现历史的再现方式。历史的文体化必然走向寓言化,对文本的阐释也是一种寓言式重写。在詹姆逊的寓言理论中寄寓了詹姆逊诗学的文学理想和政治期待,这是其诗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人物肖像描写 ,对比反衬等艺术方法 ,描写主人公岭·格萨尔的性格特征 ,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误解的悲剧——对《欲望号街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颇为复杂的人物性格,引起了批评界对其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持久不衰的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田纳西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剖析剧作者本人与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视布兰奇性格的内在冲突以及悲剧命运的成因,即:布兰奇互为矛盾冲突的性格反映了田纳西本人对旧南方所秉持的即厌恶又怀念的矛盾态度;布兰奇的悲剧是旧的南方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描写人物的山水诗,其抒情主人公“我”,不就是身处这山水景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物” 吗?叙事文学比较发达的西方,主张“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抒情诗可观的中国,认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主张“诗之为道,缘情而发,亦即境而生”。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抒情是其根本特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它的任务,它注重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典型情感及其借以萌生、赖以存在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8.
《简&#183;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183;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183;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9.
艾丽思·梦萝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并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展现其思想内涵.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女性及女性生活的关注.而<树林>是她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之一.<树林>中的主人公虽生活在现代,却具有在现代人身上已不多见的高贵品质.这使得他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困惑与孤独.  相似文献   

20.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