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契机主要表现在:1、工业社会即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人文危机"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3、专家学者对人文奥运理论缺陷的清醒认识;4、全球化时代世界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呼唤.而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创自主的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加强国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力度,加强国家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的创新,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李莹 《理论界》2008,(5):27-28
思想文化因素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群众基础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各思想流派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古代中国的很多思想家还提出了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在扬弃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郭建宁 《学术研究》2006,(11):32-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文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创造和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解读和挖掘传统文化,并且还要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最终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首先从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其次从个人自身和谐、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大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个关键内容,官民和谐观和价值和谐观.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我党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持续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矿区是社会的缩影,矿区主要居住人群是矿区的员工及其家属,建好大家,必先安好小家。不断加强和谐矿区建设,实现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矿区建设成果人人共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许多哲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对和谐矿区建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扬弃原则,选取"亲情矿区""平安矿区""生态矿区""人才矿区""文化矿区"五个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哲学观念对和谐矿区建设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生于自然中的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反自然。而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反自然的文化观,即机械化的二元论自然文化观、扭曲的发展文化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文化观,共同构筑了一股强大的反自然的文化力量,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应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有利于建立和谐环境文化的理论资源,构建和谐的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绍辉 《学术论坛》2007,1(1):163-166
通过对中国文艺的简略扫描,试图说明在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人与自然三种关系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反映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健飞 《理论界》2008,(11):34-35
和谐文化是基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大理论创新,它的构建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但就其本质,和谐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它的提出和构建都应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本文试从和谐文化的人本实质、和谐文化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和谐文化的诉求及其建设途径三方面来探讨人本视角下的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物质文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显元 《人文杂志》2006,42(3):7-13
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不具有合取的关系.如果同时采用这两个概念,必定导致"物质文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逻辑矛盾."广义的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概念也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涵.这就必然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狭义的文化"是否认"物质文化"概念的.如果把"物质文化"为"物质的文化",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这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13.
另类女性写作以其内容的惊世骇俗,震动了当代文化界。文章引入拉康关于主体人格建构理论对女性文化文本主体人格建构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她们过分信任自己象征界的眼力,以极具破坏力的话语,不断制造狡黠的诡计,展示主体的存在,而人类诸多美好的情感则是缺席的;她们对现实界的体认仅局限于低层次的消费层面,以“身体的开放”代替心灵的开放,以身体器官的沉醉代替审美的沉醉,故其主体人格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的"神秘文化"事象,既有托神弄鬼、玄虚夸诞的成分,又有被涂饰了"神异"色彩的真实术法,情形颇为复杂.而无论如何,它与本土神秘文化的大环境密切联系,与"洋教"文化则从本根上对立.不应该因其"神秘"性而在研究中忽视、轻视或有意回避,而需要破除相关的认识障蔽,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彻地解析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问题,或是揭破相关诸多谜团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中国"新民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其是非曲直应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讨论和探究.中国"新民乐"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对本民族文化信息的传递,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长远利益."新民乐"的发展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文化界和音乐理论界的关注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齐鲁学刊》2005,(5):101-10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并非"互联网"与"文化"二者简单相加,而是运用现代媒介技术、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文化传播交流深度融合,由此引发文化发展一系列新特征、新趋势和新矛盾."互联网+"使得文化传播交流日益表现出彼此关联的四大特征:信息化、虚拟化、多元化与规模化,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新问题:文化的可信息化与不可信息化、虚拟化与实体性、多元化与同质化、规模化与微碎化之间持续发生着矛盾.可以说,"互联网+"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对于这一新型文化发展形态,应当从理论上科学认识,在实践中合理应对.  相似文献   

20.
杨旭升 《天府新论》2004,(5):103-105
文昌文化是包融广泛、蕴含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四川梓潼七曲大庙是文昌祖庭,是我国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它的生成、发展、积淀离不开中华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制约.大量的文昌文籍,究其实际是劝世之文.这与文昌帝君由神而人,由人而神,神人合一的传说密不可分.这与中国传统儒学始终关注现实切至的人生,崇仁重德,强调孝友紧紧相关.文昌文化借力于佛、道之言,以成其劝世之说,但始终环绕着强调孝友、仁德这最根本的儒学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