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孙世春一般而言,一种企业形态的演进是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时完成的,但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却是在社会形态未发生演变的条件下,通过自身调整与完善逐渐形成的。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2.
《吴越春秋》讹误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一部较为完备而有条理地叙述吴越历史的专著。赵晔正是通过杂抄史书、熔汇传说、记录谣谚俚歌,进而驰骋想象,演绎了吴越两国兴亡、盛衰的历史,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其功不可没。由于该书抄撮旧史,谬误之处不少。元徐天祜及清人已有所刊正,但尚有未曾辨正或失之简略,为此笔者曾将其舛讹之处,逐卷罗列,稍加考辨,现择其部分,记述如下。1.《吴越春秋》卷一,概述吴族世系,“……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而《史记·吴太伯世家》作“熊遂”,系一人。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记录了这相异之处。考之吴世次,“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贞(《索隐》:“太伯至寿梦十九代,诸樊已(以)  相似文献   

3.
杨金梅 《浙江学刊》2007,(3):99-102
早在先秦时代,现代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读者中心论”原则就出现在人们的阅读实践中。至清代,文学批评家从理论上提出了类似观点。对古典诗歌接受史的研究有助于从文学的生产、接受以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重新把握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古典诗歌接受史系统理论的建构,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阐释了当代法国政治演变的四次历史事件。作者把这四次历史事件称作重大的政治实验,其中每一个历史事件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均与其它事件处于不同的层次。而这四次重大的政治实验具有双重的特征,它们都在两重时间内发生;这两重时间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而且第二重时间明显对应于第一重时间,但并不与第一重时间重新构成平衡的关系。作者认为尽管历史演变中充满了“断层”,但历史演变中的“连续性”因素是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传媒的革故鼎新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学世纪转型的强大引擎。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原有平衡,让当今文学的整体格局遭遇数字技术的创生性重整。第四媒体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导致文学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上改写了文学惯例。这需要我们厘清数字化媒体在文学转型中“消解”与“建构”的双重功能,以便从不同的学理维度上为文论拓新建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学观念,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未来文学别创新声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强劲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so in the light of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Chinese literary forms it is appropriate to 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the art of languag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arts with th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s rej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promotion of the vernacular. This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during each subsequent historical period have exerted a profound inf1uence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literary forms, and hence have become an inn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of the shaping of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s well as the rules governing this process will not only disclose the universal linguistic context of literary creation cre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will also enable u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phenomena of literary genres and forms, writers’ choice of literary styles,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orks, etc., and will offer a correct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May Fourth vernacular movement and the subsequent series of new literary forms and styles. This is instrumental to achieving a better sum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to finding historical c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esent-day literary forms.  相似文献   

12.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arises from the re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s by their receivers. It is through understanding via experience that this work-receiver relationship is realized in literary reception. In literary reception, meaning assumes multiple forms, including the perceptual and experiential form, the universal and general form,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ontinuous form.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meaning is pluralistic; it is the unfolding of structurality and contextuality of the real history in literary re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reality’s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appear in the form of specific issues and draw the attention of reception, and give rise to the expectation of meaning in this reception. The reception of meaning is based on such an expectation, so the meaning is constrained by the already existing expectation. Meaning has non-linguisticity, which comes from the non-linguisticity of the implications of literary works and that of literary reception, and is reveal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in the receptive relations. The non-linguistic meaning is universal.  相似文献   

13.
刘占召 《阅江学刊》2012,4(5):99-106
六朝至唐代的选官标准主要有经术、德行、辞章和吏能。初盛唐时期这些标准有论争也有融合,如儒学派批评辞章派体性轻薄。在张说、张九龄的引导下产生了以兼擅礼乐、文章为特征的盛唐文儒,是经术、辞章两项标准的融合。盛唐文儒不屑吏事,和李林甫代表的吏能派产生过论争。“安史之乱”后,出于整顿士风的需要,德行成为首要的取士标准;“黜华用实”的用人政策和经世之学的兴起使吏能受到重视。贞元、元和时期,德行、文章、吏能三项标准趋于融合,“君子儒”成为理想官员的人格范式,这对中唐士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代是祖先祭祀方法由坟寺到祠堂变更的重要时代。本文以苏州范氏为中心,从宋代士大夫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家族、宗族的侧面论述坟墓、坟寺、祠堂的实态和祖先祭祀。从社会史特别是家族、宗族的方面将坟墓、坟寺和祠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论述苏州范氏的坟墓和坟寺、祠堂的问题、家族宗族的迁居和定居、阶层性、风水、夫妇合葬、坟寺和祠堂的管理、运营等。  相似文献   

15.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6.
王德胜  杨光 《求是学刊》2007,34(5):90-98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此过程中,以其各自的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的特征,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借鉴,进而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诸多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丁淑梅 《唐都学刊》2001,17(3):94-97
通过对元代纪游怀古、摭史抒怀散曲精神意脉的分析,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缕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以尖锐凌厉、直露亢爽的否古之词,以疑古非圣、亵渎权威、嘲弄英雄、颠覆传统的谬史之音,为元散曲的精神意脉注入了大气、坚实、厚重的养料,造就了元散曲深刻的理性内涵和时代特色,引领了明清戏曲对历史进行艺术反思的浪漫潮流,成为古典文学近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文学史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六朝世族实际上是世代为官的家族,与政治之间具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居于六朝世族之首的琅琊王氏作为最特殊的家族之一,其家族的一切活动始终离不开政治这一主线,对政治更具有超常的依赖性。因此,从微观角度认真探讨琅琊王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对于深入开展六朝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文学史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4,1(1):148-151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深刻而独特,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天才主义为核心,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后期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文学史,注重对文学史自身发展规律的探寻,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在文学史研究中贯穿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意识,重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研究。在文学史研究方法上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与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这一切均对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馆是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时间维度中充斥了新旧矛盾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拨开高公馆众多的"政治学"头衔,发现巴金的叙事信仰在于真实地展现过渡家庭的现实面貌,表达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矛盾、挣扎、彷徨的独特生命感受.在小说中高公馆主要由住宅区和花园组成.在公馆住宅区内部是日常的家庭政治,人际关系呈现出话语、情感交流的"荒漠化",并直接导致了公馆悲剧的发生;而象征着"自然""包容"的花园,则调节着公馆生活,凸显着人类进化的渴望,表达着巴金对于家庭温馨环境的憧憬,传递着人与人文明关系的和谐畅想,勾勒出理想化的社会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