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于一九八○年再版后,引起了知识界的轰动。敏泽称之为“讽刺艺术的杰作”,李健吾誉之为“新《儒林外史》”。“的确,以讽刺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知识阶层为着眼点的优秀长篇小说《围城》,作者以其超众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用富有哲理而又轻松幽默的语言,以高度的智慧和素养,描绘出那些知识分子的愚妄和自私,庸俗和无耻,绘出了一幅新儒林的群丑图,令人联想到我国古代著名的讽世小说《儒林外史》。难怪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推崇“《围城》是中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仁政”,以缓和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非常“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因此,“民”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孟子》里,称代“民”的词就比其他书多得多,据统计约有二十个。它们是: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心态变迁了如指掌,所以,写出了虽数量不多却颇有影响的小说。一部《围城》震动了整个文坛,李健吾称它为“新《儒林外史》”,并以能在他和郑振铎主编的进步刊物《文艺复兴》上发表这部杰作“为荣”。①它先后被译成俄、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如果说,《围城》是钱先生的长篇代表作,那么,《猫》便是他的短篇代表作了。它们都发表在四十年代中期,又都是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佳品。所以,也可以把《猫》看成是《围城》的姊妹篇。本来《围城》和《猫》作为钱钟书的名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但是,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前期著述中最主要的两部著作是《谈艺录》和《围城》。这两部著作堪称这一时期的双壁。两部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探讨两部书之间是否有关,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杨绛曾经引述过钱钟书35岁生日诗中的两句:“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统树鹊难安”。两句诗前句当指《谈艺录》,后句当指《围城》。杨绛引这两句诗,用意是描述钱钟书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兼顾不来的情景,实际上理论和创作“兼顾不来”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其正面的情景应当是创作欲最旺盛的时候理论和创作之间  相似文献   

5.
古代训诂材料主要保存在训诂专书(辞书)和注释书中。黄侃先生谈到训诂内容时,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即对上述两类材料或作动态分析,或作相对静止分析而进行的系统分类说明。古代辞书属“说字之训诂”,而经、史、子、集部书之注释则属“解文训诂”。对二者的差别、特点,黄先生作了精辟阐述。黄先生研究辞书训诂的最重要成果是他的《尔雅郝疏笺识》。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描写的是1937年7月到1937年末的人和事,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度动荡的时期,但《围城》却“情愿抓取不甚动荡和社会一角材料“描写了一群置国难于不顾的一类知识分子群体的和个人的灵魂,这是《围城》  相似文献   

7.
古代训诂材料主要保存在训诂专书(辞书)和注释书中。黄侃先生谈到训诂内容时,提出了“本有之训诂”、“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隶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解文之训诂”、“小学训诂”、“经学训诂”诸概念,即对上述两类材料或作动态分析,或作相对静止分析而进行的系统分类说明。古代辞书属“说字之训诂”,而经、史、子、集部书之注释则属“解文训诂”。对二者的差别、特点,黄先生作了精辟阐述。黄先生研究辞书训诂的最重要成果是他的《尔雅郝疏笺识》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国内外文学界给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以很高的评价。大多数的评论者高度赞美了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精美的艺术形式,总是为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围城》尤其如此。本文意欲就其思想意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围城”象征传统文化自身形成的樊笼《围城《的作者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的……基本根性”。“基本根性”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之特质,它是古老的传统中国文化中夹杂着的糟粕遗传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身上的退化了的畸形神  相似文献   

9.
徐雁先生《旧书陈香》一书,涉及《猎书小记》、《猎书记趣》、《买书琐记》、《音尘集》、《围城》、《青春之歌》,以及《过去的中学》、《胡适选专业》等名新而实旧的书,又涉及毕沅、胡适、卞之琳、张中行、何为、鲁彦、艾煊等学人作家,向读者传递了书香,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徐先生深厚蕴藉的“书文化情结”、满溢纸背的古典情怀、情深意长的文学底蕴,是秋禾式书文化随笔文字的“人文三昧”。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在《围城》中运用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画外音"般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围城》中的丑在艺术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从而完成了对丑恶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激问句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无疑而问的问句系列.《围城》激问句组有较为丰富的激问标记语,主要有"什么"为什么"怎么"难道"罢"么"呀"不是……么"P不P"格式等,也有一定量的零标记(无特定标记语)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有二句句组和三句句组,组合形式多样.《围城》激问句组是钱钟书语言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颇具语用价值.有心理、逻辑、审美等动因的激问句组,是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美丽的错误",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令人"银笑"(非"铅笑")的讽刺效果的形成.激问句组是交往理性的"围城"的"建筑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和《围城》是中国讽刺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本文对二者讽刺艺术不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对象直指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围城》则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颓败与人类的生存困境,而将道德判断延期《。儒林外史》的讽刺采用客观呈现的叙事方法,而《围城》的讽刺则采用主观说明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围城》比喻翻译探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钱钟书“化境”之说 ,跳出翻译技巧之窠臼 ,代之以审美的视角 ,影响深远。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 ,《围城》的比喻翻译具有和谐美、动态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9.
《围城》体现着特定的爱情伦理。通过对方鸿渐和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等人爱情纠葛的冷嘲热讽,钱钟书把他坚持的爱情伦理慢慢展示出来。《围城》的爱情伦理围绕本然、实然和应然三个主题展开:一是对爱情困境的客观叙述,表现了其主体意蕴;二是对荒诞的婚姻“围城”的热切关注,表现了其现实维度;三是对人生希望的执著追寻,表现了其理想主张。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因的特点是复制和传播。《围城》作为近代小说的典范,以其语言的魅力博得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喜爱。在《围城》中,一些成语,俗语等经典语句被直接套用,甚至有些语言通过变异成为语言模因,并通过重复和类推两种形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