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文艺作品,作为包含着作者审美情致的精神产品,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思考、理想,而且表现出极强的感情色彩。同时,作品通过文艺欣赏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艺术由人创造,艺术影响人,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没有读者参与欣赏的作品,严格说来,并不能被称为艺术作品。因为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不能得以显现,因而作品中观念的、情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对人、对社会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可能,作品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离开文艺欣赏,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文艺的枯萎。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或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课堂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的陶冶,使语文教学达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覃伟明 《新天地》2011,(5):37-38
化学美育就是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的、以及其他各种美的事物,把化学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也就是一种不仅让学生认识一个美的化学世界,并能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而且最终把“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包装装潢设计的美感是指消费者在挑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实践活动中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包括观察、体验、感知、理解、品味,欣赏和评价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包装设计不仅是物质的产物,而且是心理的产物,关键在于如何了解和获得人们是怎样感受包装商品的心理价值,以及包装设计中体现人们感受的心理价值。由于商品包装的美综合了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因此,人们对包装的审美感受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这种审美关系中,主体和客体都特定化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消费者,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是商品包装,因而…  相似文献   

6.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艺鉴赏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文艺鉴赏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文艺的社会功能,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育作用,此外还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样也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生活美与艺术美加以比较提出的这“六个更”,概括为一点就是更美.这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和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这“六个更”既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思想,又把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点和要求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说到底也是一种生产,但是它与一般的物质生产不同,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文艺家主体的审美意识(诸如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8.
中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活动 ,能够唤起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进而培养他们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 ,在创作中发现美 ,表现美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认识和把握交响乐的审美特征与欣赏规律;避免过多依靠语言、文字解释、阐述交响乐;反对把想象与联想心理过程作为欣赏交响乐的主要功能;主张通过听觉直接感受交响乐的交响性音响艺术效果美,进而欣赏、领略交响乐艺术所表现的内容美、形式美;不同意过分夸大交响乐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的审美特性 道德与审美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既分离又融合的概念。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习惯和传统。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艺术形态和审美心态去把握色彩斑斓的宇宙和人生。具体而言,道德与审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在活动对象和范围方面。道德表现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它主要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审美不仅表现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而且存在于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界、人与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关系之中。在活动形态与方式方面,道德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性意识和行为规范,审美则主要表现为某种感性体验和情趣感受。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同对艺术美、自然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欣赏评价有相同之处.就是同样需要有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方面构成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也需要具备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包括具备与对象相应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和素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亲身的经验或经历、或具有一定的有关教育哲学思想,这样审美主体才能在欣赏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做出比较适当的审美评价.在这里,教育活动已兼具教育媒介和审美对象这样两种性质、双重身份,因此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与一般的教育评价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教育评价所涉及的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方案、教材、课程等内容,对这些内容的价值和成就尽量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作出教育或管理的某些决策或改进.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也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2.
对物理美的认识是对物理学知识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对物理学特征的一种把握。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揭示物理知识的科学美因素,适时地展示物理对象和物理现象的美,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掘物理理论之美,构建物理理论框架;通过物理的简洁美把握物理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和欣赏科学美,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追求和利用科学美,轻松、娱乐地学习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工科院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受众面窄、审美难度高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舞蹈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采用文理交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物理学原理、逻辑推理和实践体验渗透舞蹈教学,并总结出情境法、引导法和互动法,以期更好地促进舞蹈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4):50-55
以往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美学存在诸多局限,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理论,因此应建立新的以人类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文艺美学。如果说认识论文艺美学把审美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那么,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则认为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认识或反映活动,而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活动;文艺欣赏过程其实是审美生命的双重生产、创造过程———既是作者所创造的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也是欣赏者以作品本文为触媒、为引火进行新的、即时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15.
数学美育与创造性思维张永凤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一般包括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而数学美育是在数学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创造之中去完成人的数学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人们对数学美的认识和反映。这种认识,其特点在于情感,即审美将认识过程演变为一种...  相似文献   

16.
客观物质世界即是我们的写生对象,也是审美的内容。从自然界的形态、色彩及性格中体验形式美的意境特色,寓意于物的审美内涵;从"人化的自然"中理解到丰富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和情绪色彩;从社会主体人来认识人体、动态、面部、手部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及其深刻的社会性特征,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7.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廖晓钟 《新天地》2011,(8):130-130
判断力提高的途径主要是积极引导审美主体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美的标准的周围环境(社会美和艺术美),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社会的美学标准,最后形成一种对社会美的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融入能力,使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性或习惯。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通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文艺要通过形象给人以思想教育,仅仅把形象看成是给人以思想教育的手段。我认为,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很不够了。应该看到,文艺通过形象给人的,决不只是思想教育。艺术形象的内容也决不仅是思想。艺术形象,是读者对文艺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主要的审美对象,它并不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和形式。它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感慨繁花似锦的美景;围坐在电视机旁为荧屏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叹息,欢悦……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得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