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本体论”是“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前提,它把人的生存活动视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生存、有归于我们的生存,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而“文艺活动论”则是对以人的生存为本体的艺术性质的动态展示、也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具体把握。虽然在对这两种观念的具体阐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义这是近2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后传统社会:传统与现代性对话之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传统”一直在遭受着现代性的侵蚀乃至颠覆,但是,传统并没有消亡,相反,一种追求多种传统协同发展的后传统社会正在形成。在后传统社会中,传统与现代性进行着激烈的对话,两者既冲突,又相互合作。传统与现代性的这种对话关系集中体现在传统守护者和现代专家身上,两者在争夺文化解释权的同时,又都发挥着解放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观,在生产资料分配非公平性前提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社会合作关系必然是非平等合作关系;作用于社会合作关系的社会道德意识,必然又具有维护非平等关系存在的内涵。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合作的传统道德观,既要认识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合理利他观,也要对其非平等性社会合作关系与社会道德存在进行客观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阵地,而高校文艺活动又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文艺活动的举办对提升广大师生艺术修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校园业余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秩序的基本精神始终是维持社会的稳定与有序。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造就了现代意义的道德秩序。道德秩序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即实现从人身依附到人的独立与自由、从身份等级到契约平等、从匮乏的资源基础到丰富的社会基础、从单一到多样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论述了以“和”制乐,以“中和”之乐推助社会和谐,是中国宗法社会传统音乐的核心思想;并就中国传统音乐的四个组成部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分析了当时以“中和”之乐治世、推助社会和谐的功效,最后提出了撰写此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 ,中共领导不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所设定的较高生产力要求 ,在落后国家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却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所设置的社会主义形态 ,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挫折。通过历史的反思 ,人们发现原来马克思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指导实践的原理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利用、吸取、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打破传统观念所设定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公式 ,实事求是地论证它们之间的现实与非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既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分析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说明我们应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两个具有不同评价向度、互动机制的判准路径,对司法权运行方式的制度安排和法官裁判思维模式的演化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而两者以各自不同的评判约束机制促使着法条主义(判决)与民意之间的沟通回应、法官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之间的制度链接、严格规则与法官自由裁量之间的互动博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协调磨合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替代互补。  相似文献   

10.
信任和秩序的适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传统社会,统治者依靠思想灌输,建立起与统治相适应的外控型秩序,促使人们对统治者产生超乎寻常的个人信任,普遍的人际信任则难以建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基于理性规则及普遍信任,产生民选政府并管理社会,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自控型秩序,这种秩序又反过来巩固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自发产生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需要,统治者是否主动适应并改变外控模式,对社会平稳转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具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显现在于法律和社会的契合程度,法律效果要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的手段,这就表现为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否被同时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可以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帕累托最优来衡量。通过婚姻法婚龄规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解析,我国婚龄的规定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还存在改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刘伯山 《学术界》2006,(6):142-152
徽州传统社会在清中后期以后,内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灾害,导致徽州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裂痕,传统社会开始衰落,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徽州人自我认识之后,徽州开始步入了近代社会,展开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但徽州社会又恰是存在自身的及那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因素,内在阻挠近代化的发展,结果导致徽州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不能完成,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社会中非法刑讯治理问题的考察可为当下刑讯逼供的治理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作为传统社会的代表,清代律例规章对刑讯适用的限制构成了规范意义上的刑讯治理制度,而实践中的治理机制包括对非法刑讯的界定、发现和处理机制。考察发现,清代非法刑讯治理的效果有限,而这恰是其制度目标、制度规范与官僚体制高度协调的结果。与清代相较,当下刑讯逼供治理仍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史为鉴,中国当代的刑讯逼供治理之路也许还相当漫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人手,对依托新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旨在探索通过民族体育活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指导和推动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吕佳  李鹏 《天府新论》2005,(Z1):146-147
以现代的法治眼光观察历史,观察诚信这一社会传统,可以看到,诚信的实质是一种道德义务,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在人们内心中进行教化,使人"弃恶从善".而现代社会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利益竞争和利益矛盾成为普遍现象,且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非常之快,法律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作为现代国家,走法治的道路是必然的.但不应囿于法律,而应将法律与道德结合起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道德示范群体往往同一定的职业群体、社会阶层或团体等相关联,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是其群体固有道德、稳定道德的总体反映.传统社会道德示范群体的形成,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一是得益于家庭道德教育;二是得益于学校道德教育;三是得益于浓重的社会道德氛围;四是得益于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教养.  相似文献   

17.
法官要在行政诉讼中通过严格的法律适用厉行法治,并反映时代的需求,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就必须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慎把立案关,寻求多途径救济;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充分运用协调手段,化解行政争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宗族与跨国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平 《文史哲》2005,(5):88-96
作为中国农村尤其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有效传统社会组织,宗族曾经被自20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视为妨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封建落后组织而加以打击,一度销声匿迹。过去的20多年来,东南部乡村尤其是闽南乡村见证了宗族组织的普遍复兴。作为产生于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宗族显示了其在全球化的现代化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基于血缘上的认同(当今仍然是重要的几种基本认同之一),宗族成为联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的另一种跨国纽带。从闽南一个宗族的个案当中,我们可以探讨文化和社会传统组织在东南沿海的复兴与海外华人跨国社会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建仓 《齐鲁学刊》2013,(1):111-114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壮族传统民间文化面临着衰落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向老年群体集中,民间文化向青年人尤其是向少年儿童的传递功能减弱;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减少,民间文化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淡出现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的传统社会功能减弱。但与此同时,壮族传统民间文化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从乡村转向城市、存在方式由传统的非职业化转向现代的职业化或半职业化、表现形式开始与现代都市文化形式相结合。总之,社会转型期,壮族传统民间文化变迁呈现出衰落与创新并存的辩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