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院校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必须注重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例题;了解微积分的起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创造性思维;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它是人类教育的一种精神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则是数学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数学素质以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数学思维的品质。 (1)数学思维的素质教育意义 数学素养是“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数学思维教育一方面要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开放面以及数学思维过程,获得一种与数学相关的能力,使人们能用数学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培养起对空间和数量关系的敏感。由于各行各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十分重要。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利用联想来培养直觉思维;利用哲学观和审美观来培养直觉思维;利用解题教学来培养直觉思维;利用解题后的反思来培养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5.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数学建模课程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发散思维、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通过收集适当的建模素材、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等措施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师专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应该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把“以学论教”,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方法改童的一条重要原则,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为培养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过程。1以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为重点数学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以思维为中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解析几何为例,笛卡尔在17世纪创立了解析几何,通过坐标系把代数方法用于几…  相似文献   

7.
在高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与思维有关,而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数教学中,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注重类比、归纳、逆向思维的培养,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加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需求,从加强学生思维延伸、思维拓展与逆向思维的培养;引导教师改进知识传授方式与教学组织过程;正确处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辩证关系;关注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四个方面择讨了利用数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思维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数学教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思维的探究、策略水平;通过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和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猜想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数学创新应具备四个指标:知识网络的连通度、知识网络的抽象度、知识网络的拓展度以及知识网络的契合度。要使这四个指标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数学中应做到: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在相互学习中加强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连通度。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等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强抽象能力和弱抽象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适量上位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做变式题,加强学生思维的拓展度。4.不能忽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使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证明自己的创新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把人的一切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从探究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入手并分析其特点,主要从发散思维训练、想象思维力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丰富创意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在高校教学中融入创意思维?如何用创意思维和艺术想象发现和发扬高校学生的自信和潜能?如何将创意融入教改,用创意点亮学生人生?搭建“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意教学平台,通过创意式的开放型教学,在努力培育创意文化中,造就出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队伍,培养出一大批创意创新人才,并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丰富创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和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决定了编辑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参与其中 ,从策划设计、选题组稿到修改加工、品牌包装 ,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直觉、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在选题创意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要培养编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编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基础 ,发掘潜思维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研究式教学是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能够调动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研究式地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指导学生研究式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工程设计需要创造性思维,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科学思维的发展,也要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其他艺术一样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工科院校学生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出发。阐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并且提出了在工科院校学生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创新人才的后备梯队研究生群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于创新人才队伍的构建具有战略意义。新西兰高等学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教学模式:目标明确,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合作能力;层次丰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向互动;形式多样,充分诱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周密,保证合作教学过程具有完备的程序;多向互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中国研究生培养应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实施合作教学模式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着眼学生现状,通过实施合作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特别是团队意识;强化教师素质,通过实施合作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载体的优化;注重综合调控,通过实施合作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知识创新以创新教育为保证,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能力的核心则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因循守旧造成的历史遗憾的沉痛教训,求异思维获得的丰硕果实的深刻启迪,迫使我们探求在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既要倡导怀疑和鼓励发问,又要改革教法和更新考法,以深刻的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全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具有良好科研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简述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以及如何通过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方式的优化与综合 ,培养浪漫的形象思维方式及想象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指出,创造性思维源于智能的驱动——灵感、直觉和想象,研究三者的形成与表现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认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遵循创造性思维规律,从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知识与信息补充、思维空间拓展、非智力因素培养、实践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汉、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和推理能力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汉、藏、蒙古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总体趋势上呈现不均衡;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推理能力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认识水平与概括能力制约着不同民族大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