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2.
杨威 《求是学刊》2005,32(6):20-23
一般而言,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世界很难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从文化哲学角度,抑或从社会发展角度,也无论从学理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日常生活批判这一研究课题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不仅为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视人类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理论视域的重大转换,并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意义。一、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大主题刘怀玉与“语言学转向”紧密相联,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还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常生活转向”性质的革命。作为这场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时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揭示日常生活变迁对于历史演进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它的图式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深层文化结构,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转型的历程证明,日常生活批判是文化转型的切入面。在中国,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型遇到了很大的文化阻力,要走出困境,建立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使式,推动文化转型,必须坚持用开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主体特有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近年兴起的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代表着一种知识启蒙的立场。这种启蒙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现实紧迫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包蕴着一种浓厚的、以道德主义对抗现代文明的人文章识,它在知识分子层面引发一种持久的文化保守主义传统,而在大众层面上则通过习俗和传统的力量生成根深蒂固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种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内涵的知性启蒙,这一启蒙在社会向庄上应当导向一种法理精种的自觉,而启蒙的深度则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6):6-12
从笔者在《哲学动态》1989年第4期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一文开始,一种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新生点之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表述形式。从日常生活批判课题的提出,到日常生活批判丛书的出版①,十几年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同一般的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我们在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做更多的前提性理论划界工作,没有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学科定位、理论边界、范畴体系、基本原则等作系统的表述,而…  相似文献   

7.
李小娟 《求是学刊》2005,32(6):23-26
以现代化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具有独特性和新意的文化哲学理论,它的主题或者宗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完成由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它从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内在图式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揭示人自身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这样一来,日常生活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启蒙,它没有停留于以思想呼吁和观念更新为内涵的表层文化启蒙,而是一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深层文化启蒙。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  相似文献   

8.
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述评马俊平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寓所,人自身的现代化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即为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即公式:人自身的现代化一文化的转型一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在当今中国等...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过分庞大的日常生活内容和层面,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主要羁绊之一。要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沉思,因为它是中国日常生活内容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2.
黄健 《社科纵横》2009,24(11):72-73,84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式的共生互补、竞相发展中,重要的是在“互动”、“原创”中凸显问题意识,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进入与激活,实现现实生命价值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消费强势启动的当下社会,贾平凹小说的“卖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为当代文学呈现了一个具有鲜活日常生活观感的文本世界,成为全球化、城镇化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他作品中神秘的超现实生活,对于喜爱追新逐奇的文化大众来说,可谓是投其所好;赤裸裸的性与精美的文化包装,也为贾平凹的小说文本制造了大量“卖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同时也给哲学注入了新的生机,衣俊卿同志近年来倡导和从事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即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它在我国文化哲学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日常生活批判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之中。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的自在状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阻滞力日益显露出来,由此,哲学家们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尼采把改造人类作为自己哲学的唯一宗旨,在他看来,日常生活、日常交往无时无刻不在同化人的个性、拍污人的纯洁性,他鼓舞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同时使我们的哲学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许多哲学工作者正在尝试使哲学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获得新的生长点。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发展理论、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和各种建树可以视作哲学重新定位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衣俊卿近年一直致力建构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意图是使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定位。这一理论试图把关于人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类文化的演进为大背景,以中国现代化和文化转…  相似文献   

17.
王勤 《求是学刊》2001,28(6):15-20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危机几乎都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如果说中国的自觉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自我实践性批判 ,那么相对而言 ,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目前正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进程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承载着这样一种双重的批判走向新生和强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 ,通过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基础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分析了中国目前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周兴杰 《探求》2011,(2):39-43
从非学科化的问题预设出发,葛兰西实质上将“哲学何谓”的问题转化为“哲学何为”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研究政治化、批判化。葛兰西也无意于建构一种新的、经院式的哲学体系,而是要使哲学适应新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批判。由于克罗齐的影响,更由于列宁的重要影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在葛兰西那里主要体现为一种“伦理政治学”。  相似文献   

19.
80—90年代,我国的文学和哲学先后都从事“日常生活批判”。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当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时,就需要哲学来作出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省。“新写实”小说在面向日常生活时更多地品尝到个人生存的现实的卑微性,其市民形象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征。面对日常生活,“新写实”呈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两种不同状况。应从中发现当今知识分子对世纪初以来的精英传统作痛切反省和对市民社会作浪漫畅想时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20.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2,18(2):89-91
宋元话本因为描写了市民的生活琐事以及它浑朴粗糙的艺术风格 ,渐渐引起文人的关注 ,冯梦龙 ,凌氵蒙初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话本小说的创作 ,“三言”“二拍”的问世为话本小说在文学史上争得了立足之地。到了清初 ,以李渔的《十二楼》为代表 ,话本小说的主流一改通俗化的特点 ,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