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思维所载负的文化内涵是跨文化适应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在对语言文化属性的揭示、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辨析、语言思维与文化自我的相互影响和语言思维差异产生跨文化适应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心理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语言思维与文化适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思维为纽带,探讨翻译、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语言是思维秩序,亦是一种文化秩序的理论路径,揭示文化思维的现象。进而通过对范式冲突论在语言和文化范畴中的变通理解,提出翻译是文化思维不断局部性革命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言的差异是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语言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西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语义大不相同。文章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与文化语义的巨大差异。指出,文化语义其实是语言背后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化与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语言、文化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指出: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又受到语言的影响,形成某种思维定势。文章还探讨了母语思维定势在外语学习中产生的负效应,并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语言的差异是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密切,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语义的不同。文章从语义相对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基于语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对比了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现象上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出文化语义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培养与目的语文化与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培养与目的语文化与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思维的民族个性,语言在各自的表达上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排除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负干扰。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现象的异同及其根源,指出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以及在隐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下义关系一度是语义学和二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思维和文化的角度对汉英名词性上下义关系进行分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用"X+3"上下义模型分析语料,发现汉英名词性下义词在基本级和变称级上的构词法有差异。差异表明,汉语文化是综合、直觉和意象的,而英语文化是分析、理智和逻辑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意在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英语与汉语的差异以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等方面探讨语言思维在第二语言习得和交际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使思维与目标语达到一致以形成外语思维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组织规律和语用特征都是该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寄予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从语言的认知属性出发,将民族文化精神纳入教学研究领域,比较中西民族文化精神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到语言和交际的各个方面。而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但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篇章、文体等语言形式的培养。语言形式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仅有正确的语言形式而对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习俗、行为时间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缺乏必要了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的渗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乱世先秦催生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和文化,受各自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观。在他们眼中,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为此,孔子、墨子、尹文子和荀子等试图通过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的规范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其实质是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借助语言对社会关系进行重建或重构,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世界观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即认知)、与现实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论述语言在世界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当前,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基本观点:(1)反映现实论;(2)认知假说论;(3)语言决定论;(4)语言思维二元论.前三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单向论述的倾向,且这四种观点都没能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为此我们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多元论,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这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多元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框架中提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的决定关系;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现实的影响关系.笔者近年来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重点论述了语言体验性,一方面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作了理论铺垫,另一方面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也为语言体验性提供了证实.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困扰中外学术界多年。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来揭示语言和思维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石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做了一个基本的分析,从哲学角度回答了语言与思维的产生孰先孰后、两者作用孰轻孰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正在将人类社会导向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众传播语境中发端于文艺审美与生态文化建构相互诉求关系的生态文艺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深化、形式创新及受众接受等三个层面探查生态文化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下生态文艺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家思想在罗兰·巴尔特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巴尔特认为禅宗语言是一种中性语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中性不可为的尴尬处境;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了中性以退隐的姿态对抗西方文明的梦想。道家思想在巴尔特眼中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乌托邦,他将道家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同时,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巴尔特误解了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语言符号成为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同时新的语言词汇的出现以及被社会的认可,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中完成的,每一个时代语言符号都标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出,教材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既学到语言知识也学到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