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考察了文化批判理论中坚持精英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关怀大众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各自的相关理论资源,结合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相关理论方法.以电影批评的理论话语对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两部电影作品<迷幻列车>(Trainspotting,又译猜火车,1996)与<迷幻沙潍>(The Beach,又译海津,2000)相近的艺术形式、美学风貌、表意特征、意识形态性进行递进式分析,揭示其消费性质的艺术形态背后,隐含了提倡社会意义的精英文化形态与更注重消费意义的大众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呈现为一种兼顾艺术"自律"性要求与商业规律的方法与实验.  相似文献   

2.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黄春燕 《江淮论坛》2002,2(5):96-100
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同时也展示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下市场力量所主导的大众文化流行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青少年在消费大众文化的文化经济阶段能够获得平时学业生活中所失去的“快感”;另一方面,在大众l文化消费的文化经济阶段,意义生产是由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编码原则和青少年自身所附带的环境文本共同决定的,“走捷径”之类、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意义生产是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家长、教师更要主动地引导青少年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5.
杨杰 《阴山学刊》2002,15(5):20-24
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遵从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文化与大众的双向互动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在本质上生产决定了消费,大众文化的生产在深层次上决定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通过意识层面对大众的文化素养施加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大众文化生产的品位,可以达到改造国民素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8.
黄春燕 《学术探索》2002,2(6):86-89
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 ,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 ;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 ,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 ,同时也展求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楚辞·远游》作者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荣权 《中州学刊》2005,(6):202-205
<远游>并不是屈原的作品,应为汉代人所作,当写作于西汉初年,不会早于汉高祖二年,也不会晚于汉景帝时代.<远游>所游路线与屈原其他作品中的神游路线大不相同,<远游>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境界与屈原大不相同;<远游>大量袭用<离骚>的整体结构和现成语句,可见两篇作品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远游>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术语、词汇,非屈原时代所有,而是秦汉时期的产物.<远游>可谓一篇反<离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以“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包括梨园戏和昆曲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春版《牡丹亭》能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需求,采取“古典为本,现代为用”的策略,制造出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性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下生存、复兴、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典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陈三五娘》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参照启发意义.具体而言,《陈三五娘》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改编和创新.另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当戏曲剧种“外部生态结构”发生变化,戏曲剧种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增加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六经次序辨     
六经在我国历史上有两种排列次序,"以<诗>为首"的次序,是<诗>在西周春秋时代独特而巨大的社会功能所形成的;"用<易>居前"的次序,是轴心时代<易传>的哲学突破、西汉中期<周易>经传的立于学官和整理修订,使<周易>升华为"大道之原"而后形成的.这两种六经次序是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标志,其先后出现反映了两周秦汉之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批判,从他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是对<物体系>消费理论的进一步展开.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内容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些早期的著作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符号学理论,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活着》所渗透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他们的善良和平和,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在小说<活着>里都能找到表达所对应的空间,也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蛛丝马迹,作为中华大地的本土文学,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斩不断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借用西方大众文化概念的同时却又摆脱了西方文化现有的二元维度的分层格局,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色彩。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然而学界习惯于把大众文化概念和大众文化本体视为同一,造成某种程度的误读,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大众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所体现出的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姚琪  沈静 《理论界》2009,(9):168-169
由于科教节目的内容和手段都要求高科技性,其收视率往往很难产生突破,而自从<走近科学>的成功,科教节目的制作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从传者角度来说,这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理念下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通过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的改变来吸引普通大众;从受众角度来看,普通大众在消费社会中的主导性越来越强,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凸显,科教节目势必要走下神坛.本文通过对<走近科学>的文本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大众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中的科教节目求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天府新论》2013,(5):119-124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消费时代的怀旧文化在承继传统怀旧文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与时代症候相吻合的显性审美特征,在速度、距离乃至技术甚嚣尘上的消费语境下与社会大众的审美文化心理悄然契合,其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情感诉求对消费社会的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资本的承继与延展都颇具意义,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消费语境下导向凸显,也给当下的文化构建带来深刻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刘九洲 《江汉论坛》2004,(4):120-124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正通过"移位"改变着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的传统格局前者日渐中心化而后者则日渐边缘化.在中国当代平面媒体中,通俗小报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具有模式化、同质化、易复制、粗俗、浅薄等特征.这种"快餐文化"所运用的消费策略是"夸张的寻常化",这种消费策略虽表现各异,但其手法均为"化雅为俗".这种消费策略之所以能在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与通俗小报的市场化程烫度较高有关,但从深层上分析,则为我国当代媒介发展的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9.
牛也 《北方论丛》2002,(6):98-101
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王安忆的<长恨歌>作比较,自然发现此二者各自以一定时代的文化话语转型时刻女性欲望表达进行了回忆式地描述.这些描述集中体现在二者主人公不同的女性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生存和发展方式上.对比二者主人公--曹七巧和王琦瑶--的话语剖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把握了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杨晔 《天府新论》2004,(Z2):225-22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大众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一类文化,我们和它的各种表现形式有着亲密的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大众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本文试着对这些特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