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抗日救亡时代主潮的影响、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等促成了以《生死场》为代表的萧红前期小说创作中的反帝爱国特色的形成。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情感记忆压倒了占据时代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伪满前后的东北地域文化以民间狂欢节的形式在《呼兰河传》等小说创作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拓展了人们对特定时期东北乡村社会及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典化的传承过程,张爱玲小说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小说创作曾产生重要影响。以先锋作家苏童为例,在结合作家认同、家族与颓废、女性与人性以及具体创作手法等的前提下,苏童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当代接受"始终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文化内涵。而选择两代作家比较的目的在于拓展某种文学艺术精神及其价值的历史表现。  相似文献   

3.
香港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在香港文坛上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坛更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发展史。本文在历史的框架下,从与大陆女性文学关系以及女性作家群体变化的角度,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评述了20世纪香港女性小说创作发展,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孙犁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文本的解读,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现将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似性和不同点,及其不同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2 0至 30年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和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 ,提出文学史上的男性主体作家 (从数量上来说 )中 ,取现实主义的客观、严峻态度进行创作的部分作品 ,有可能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鉴本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7.
池莉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风潮的代表作家,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和思考。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随着作家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这种关注和思考经历了懵懂、觉醒、自觉、和解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池莉独特的女性意识。试图通过对池莉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演变,来探究她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从二十年代中登上文坛到四十年代末辍笔,在前后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出版过五十余种小说集。他的小说创作不仅在数量上为评论界所瞩目,而且由于他勇于追求,“不断变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少年小说创作中,“地域性作家群”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景观,老臣作为“男性的北方”中的一员,在小说的创作背景、人物塑造、情感基调方面都透出与“女性的南方”不同的气息。从他身上,我们还可以窥见90年代少年小说作家的新追求和新风貌。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以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从个体和性别体验出发,书写女性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从林白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创作特点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总结了林白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探寻是40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主题。从无数创作个体极为浓郁的精神探索意向,到整个文坛蔚为壮观的思想追寻气象,精神的求索在4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40年代的小说创作,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感受到一种对创新意识、新鲜活力和平凡真纯的执著追求。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不仅为以后更深广的精神探索预设了种种可能,而且以自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这种可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40年代 ,男、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塑造现代女性形象时是两种文本、两种声音。同是女性对个人的坚执 ,男作家看来是自私、残忍 ,女作家看来则为对自我的尊重 ,对自由的尊重 ;同是女性对欲望的狂炽 ,男作家看来是淫荡 ,女作家看来则是自我生命成熟的标志 ,自我生命意识的张扬。男作家看来 ,如此 ,女性解放走上了反面 ,女作家看来 ,如此仍不够 ,仍不足以撼动男性中心世界的根基 ;男作家的创作有一股郁结之气 ,女作家创作则让人感到世界荒凉。对于人们进一步思考男权社会里女性处境、地位和命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玲30年代的作品,学界有人认为是其创作转向的开始。其实,即便是在政治理念高扬的20世纪30——40年代,潜抑于丁玲内心深处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思考也没有完全消遁,而是与革命叙述的话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丁玲在左联、延安时期创作的一些文本可以看出,丁玲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内表达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丁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出现了重大转型:由个体表达向阶级呈现切换、由心灵开掘向表层叙事转化、由艺术想象向文学纪事迁移、语言由精致向粗放流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她的转型在感应和记录时代、大规模表现现代乡村社会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丧失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岁月》这部"羚羊跳崖"式的家世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描述了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活动空间、主体意识以及两性关系的发展变化等一一展现,充分肯定了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所付出的艰辛及由此取得的巨大进步,探讨了新形势下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40年代中国特殊的战争背景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主流走上了一条在取材与主题上都与男性文学趋同的道路,女性作家的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女性意识淡化或女性书写雄化、无性化的倾向。但是,她们追寻“五四”先驱的脚印,创作了一批富于“性别批判”内涵的文本。尽管在强大的民族国家语境中,她们的创作只能处于边缘位置,甚至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她们的存在毕竟丰富了文学的发展,为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白薇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40年代的创作,分析了其女权思想:在"弑父"中寻求"自我",倡导团结互助的"姐妹情谊"以及理想中国蓝图下的妇女解放思想;展现了其女权思想的缘起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