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我国正在进行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的实践,将为我们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加快改革步伐的进程中“加快经济立法”,健全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旧经济体制形成于五十年代,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管理模式,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废除,货币资本就会完全消失,产品对生产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一切生产都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无论生产或消费,都可以通过直接计划调节”的论述。国家在产品经济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型经济管理体制。当时颁布的若干有关计划工作的条例、办法、规定,反映了这种旧体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对全国经济活动实行直接计划管理,计划指标具有指令性质,计划决策权主要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三大任务,而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监督与调控是其核心。为此,必须迅速地制定和颁布中央银行法,就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中央银行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职责权限,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意识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改进系统功能的目标既已确定,那么就需要一个相应的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了形成这种运行机制,就需要相应改革体制的构造。诚然,改革体制的方案并非唯一,但无论那种方案,都该有一个能带动改革全局的链条。以我之见,这根链条就是股份制在中国的发育。这是因为任何目标体系都可以分为许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单元目标。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至少包括三个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本文拟就道德观念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观念变更的关系以及树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並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只有科学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扼杀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多重矛盾关系出发,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思考与回答。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强烈地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经济规律的研究不能代替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体制系统与生产力的矛盾;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属于“调整型”的生产关系变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决策要充分估量人们的各种意志、特别是逆向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实行政企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职能这一上层建筑方面的深刻改造。现在,人们愈益认识到政府机构必须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实际  相似文献   

12.
媒体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相当一批报纸“走市场”并取得成功,媒体改革出现了活跃的新局面。但是,就媒体改革谈媒体改革,或只是与政治相联系来研究媒体改革,还是很难推动媒体改革向更深层面挺进。历史说明,我国媒体改革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而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更深层面去认识与寻求媒体改革的原动力,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整体推进阶段,媒体改革尤其是党报改革,只有摆脱割裂式单体突进状态,实施整体推进战略,才能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经济立法,法院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检察院要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检察工作,司法部门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中央的这一决定充分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因此,以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为题,结合当前改革实践,进行一些讨论,无论是对于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经济法自身的建设,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基础创立法,法又为自己的基础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着并对基础发生影响。”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全面贯彻,正在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同步前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伦理学日益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诸如打破“大锅饭”会不会助长利己主义;实行奖金不封顶会不会导致“一切向钱看”;发展商品经济会不会盛行唯利是图的邪气,提倡企业竞争会不会破坏互助协作等等。一句话,经济改革会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经济立法,法院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检察院要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检察工作,司法部门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中央的这一决定充分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波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是人类行为的前提,它的任务在于认识世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反映、改造客体的有力武器。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的革命实践,都不能不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例外。若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观念、新的设想、新的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越普及,改革就越顺利;若不普及改革就可能遇到来自人们思想方面的重大阻力。因此,搞“四化”建设,搞改革,需要从陈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解脱出来,树立起同现代化潮流相适应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促使人们改变陈旧、落后、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性、系统式、发散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源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相应地变化发展。其中道德观念的变化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方面出现了道德观念的历史性进步,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各种道德观念激烈冲突的局面。对道德观念的历史性进步,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其价值,对道德观念的冲突,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由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道德观念的进步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的时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积极的进步的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已转入开放、竞争的形态。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优劣程度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约的。人口素质的提高既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和完善的根本条件,又表现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运动的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在一国取得政权已经有7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各个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也经历了40多年的征程。这些国家在各自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在理论上如何估计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如何根据这种估计来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兰图,对各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有待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