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毛泽东说过:“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实践(即“做或行动”)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实践之所以正确,其原因在于它是“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实践。正确的思想之所以正确,其原因在于它“符合于客观事实”。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说明。因而人们应该通过检验指导实践的总想的正确性来判断其实践的正确性。所以,实践的正确性只能间接地加以检验。近年来,哲学界开展了“检验实践正确性的  相似文献   

2.
正确发扬人的自觉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思想或思维的能力;二是人的实践活动;三是人的意志和干劲。当然,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不仅仅指正确的言行,也指错误的言行,因为错误的言行也是人的能动性。所以自觉能动性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就是主观主义的自觉能动性;一种是符合实际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能动性。因此,毛泽东同志一方面告诫人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在认识论范围之外,无所谓真理和错误。所谓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正确认识),就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认识。真理,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东西;从内容来说它又是客观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但它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所以,真理有其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只有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才叫做真理。所谓错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就是主观不符合于客观的认识。错误,也有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在之物”,是可以完全独立于接受者(读者)而存在的自满自足的客体和客观认识对象。他们认为,作品包含了接受的前提与结构,作品的总体形象、含义和价值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并永恒不变的;而文学批评与研究则必须排除一切主观或心理因素,这样才能获得“纯客观的科学性”,因为任何主观心理因素都将有损于作品的“绝对独立性”,妨碍人们正确地、客观地理解和判断作品。  相似文献   

5.
个体行动建构的关键不仅在于行动者对自身行动意义的主观赋予,而且在于外在社会规范的价值引导。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员,其关键在于通过积极介入个体对自身行动意义的生产,为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正当的根据,以育化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重建个体对行动意义的认识的重点在于:在行动意欲上,引导社会成员反思和重建主观世界,将其思想导引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上来;在行动动机上,引导社会成员超越实用主义倾向,提升实践智慧,实现其行动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行动规约上,实现政治权威和理性权威的结合运用,以警示激励和宣传教育促成社会成员的思想自觉和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6.
哲学思维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的展开表现为认识论,无论是认识作用于实践,还是靠实践检验,都不过是认识论当中的一种客观统一。理论思维是求真的,尽管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尽管认识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但理论思维的功能仍然是求真——求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就会在行动中失败。于是,哲学的方法论在极大程度上,成为认识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中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经常围绕它旋转的问题,是诸多哲学理论分岐所由产生的根源,是贯串于一切哲学问题的中心线索,因而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人们只有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点,人类社会也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俄国有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具有帝王的外貌和奴隶的外貌,它是自由的和受束缚的,有力的和软弱的,把伟大和渺小、永恒与易逝结合在一个存在中。”(H·A·别尔嘉耶夫《人;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参阅《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这位学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双义性),然而这毕竟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双义的根源。其实,人所以存在上述的双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交换的关系。当人理顺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是自由的、有力的、伟大的;反之,人是受束缚的、软弱的和渺小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历史是和研究历史人物分不开的,“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①在中国关严党的历史上,有一些卓越的或曾经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他们个人的历史,同时屯是中共党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公正地、客观地研究党史上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中共党史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认识一切历史现象包括历史人物的思想武香,运用这一科学方法,实本求是地评价党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是我们正确评价党史人物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一,评价党史人物,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实…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的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真理所下的最精确的定义。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命题首先表明了真理与错误区别的根本点。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就是真理,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不是错误。这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在“非常有限的领域”、“狭窄的领域”里,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具有绝对意义的看法是一致的。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命题还表明,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符合,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当然就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正如列宁所指出:“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相似文献   

11.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把改造主观世界摆到重要位置,同改造客观世界更好地统一起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对于我们增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充分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担负新的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3.
自觉能动性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毛泽东同志对自觉能动性的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从外延上看,自觉能动性使人区别于物——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从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说,主观要符合客观。但是人的主观要做到与客观一致,正确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毕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一切经过试验”为党所一再倡导,并且是历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就  相似文献   

15.
论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由此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从主观上讲,所谓“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主观感受,但它不仅仅是一己之“情”(指感情),而且又是社会之情。从客观上讲,所谓“境”,即所描写的事物,属于客观对象,“境”不仅仅是单纯之物,同时又是自然之形融合于“情”并与“神”相统一的典型化之“形”。这种由感情而理性,由个别而普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对象,或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一种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在每一次大的讨论中,后一种观点虽然总是占绝大多数,居绝对优势,但前一种观点也始终没有偃息过,在一个时期消失了,在另一个时期又冒了出来,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不能不呼唤人们去认真思考这两种见解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给出恰当的正确评价。 我认为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应当有真理的标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样两个角度、两种标准。真理的标准是说,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多少,要视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为标准。道理很简单: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主观映象是否正确,当然要以客观对象为标准,主观映象符合客观对象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正确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对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又源于他战略思维特别是战略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毛泽东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战略目标、任务与实践发展相统一,战争发展的变化性与作战方法守常运用相结合,历史经验一般性与现实实践的求异性相适应等问题的正确解决上,而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真理既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性的认识,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它有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叫做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叫做客观真理。一种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不是反映了客观真理,不取决于人们主观上的愿望和爱好,而决定于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  相似文献   

19.
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最早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给以科学的回答。计划经济的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予以论证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一切社会内,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是无法正确地去认识和利用客观一切规律的,一切规律都自发地发挥作用,人和规律的关系,是规律支配着人,奴役着人,人成了规律的“奴隶”。当他们谈到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时,认为到了那时,过去“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  相似文献   

20.
概念的灵活性是辩证逻辑概念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辩证逻辑的观点看来,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客观世界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辩证地发展的,不是凝固不动的,因此,每一概念也必然是矛盾的、运动的,也就是说,是灵活的。这样的唯物主义地对待概念的灵活性,就是列宁所说的“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辩证逻辑关于客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理论,不仅在于反对把概念看成是某种没有内部矛盾、没有发展变化的僵死的形而上学,而且也反对脱离客观现实地主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诡辩论。诡辩论者表面上似乎也反对形而上学而承认概念的灵活性,但是,他们却又把概念看成是纯粹主观臆造的东西,看成是什么“主体自由创造、发明”的结果,什么根据“境迁”而自由选择的为“实际行动”服务的工具,等等。总之,他们根本否定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否定概念的任何确定性。这样一来,在他们那里,概念的灵活性就成为进行投机和欺骗的工具,成为通向诡辩的桥梁。正如列宁所说:“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应该指出,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里,曾着重地分析了概念的灵活性。黑格尔并在说明概念自身的灵活性的同时,批判了企图从某一概念的外在方面找根据来说明概念的形而上学和诡辩论。他猜测到了辩证法要从事物矛盾分析中找根据,而诡辩则是“依据未加批判和反复思考的毫无根据的假设而发的议论”。黑格尔的这些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地从脱离物质世界的纯概念的逻辑推演中提出来的,然而他却正确地指明了概念的辩证灵活性。列宁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关于概念灵活性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关于概念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辩证逻辑关于客观地应用概念灵活性的理论,划清客观应用这种灵活性和主观应用这种灵活性之间的界限,亦即辩证逻辑和诡辩论的界限,揭穿诡辩论者的一切阴谋诡计,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