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并把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归结为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虽有重义轻利的一面,也有肯定现世的功利主义和相信财富作为道德完美的一种普遍手段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先秦儒家那里。本文从分析先秦儒家富贵道义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人性基础出发,对先秦儒家的富贵道义观进行初步分析,意在为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确立提供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2.
Wang Rongmin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理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理与欲的关系,导致贪欲泛滥,精神家园迷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汲取先秦儒家哲人的智慧,用道德和法律来节制贪欲,矫治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3.
4.
5.
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88
先秦儒家智德观主要包括先秦儒家关于智的来源、含义及其作用的思想。先秦儒家智德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从智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人事之智;从智与德的地位上看,主张智从于德;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从追求智的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它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复熙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情法观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法观思想。本文探讨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情法观,认为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顾及民情是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尊重实情是严格执法的前提;德主刑辅思想来源于对人的性情的确认;法律的生命力源泉决定于是否合乎常情;守法的大敌是欲情。 相似文献
7.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87
现代人权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未必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第一次高峰期的先秦无疑是研究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先秦儒家三圣的仁政、人性、民生等具有人权性质的理念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国早期具有特色的人权观,再通过移古易今的方式,以期为当代中国人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张莉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
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知行论在道德修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学派在道德修养的知行观上,强调知行的辩证统一,重践行,肯定主体自觉.其合理思想对现代人提高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78-279,292
先秦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之一,而忠孝观又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的学说力量对于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朝前滚动,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也逐步浮现。站在时代立场,对其进行理性审视,扬其长,避其短,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6-20
儒家和谐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和谐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借鉴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正确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危机。儒家和谐现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来大力推进我国的和谐外交,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是中国儒学之渊源,它对中国传统民族观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以开明性和发展性为其主流,体现在不以血统来划分民族,不以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变化,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传统民族观之中,使“怀柔”原则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引发各民族间对共同道德准则的共鸣。保护中原华夏经济文化免受游牧民族的破坏,是先秦儒家推崇“尊王攘夷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的华夏经济文化所引发出的华夏优越感,是中国传统民族观最主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朱海林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52-55
先秦儒家与古希腊的智德观主要存在四大差异:在智的内容上表现为人事之智与自然之智的不同;在智与德的关系上表现为仁智合一与德智相分的对立;在智的地位上表现为智从于德与德从于智的区别;在追求智的目的上表现为成圣成贤与认识自然的迥异。中国先秦儒家和古希腊智德观的差异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反映,由此开启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即德性文化传统与智性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阐述了一种“普遍和谐”的理念,其中“修身正己”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诚信守义”蕴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为政以德”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农业开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41-143
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先秦儒家,提出了注重把握农时、推行惠农政策、发展大农业系统、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保护农业资源等一系列独到见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开发思想.它对当前社会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4-26
先秦儒家不仅将乐视作能够承载伦理实质的艺术形态,甚至将其视作伦理观念本身。他们严格遵循和的导向,恪守礼的标准,赋予乐以道,意图通过礼乐教化达到规范社会与个人的目的。他们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启示在于:文艺理论的构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优秀作品的创作要与宣传教育紧密结合,文艺创作不能脱离具体时代与群众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儒家先哲们论证了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揭示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孙秀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5):50-54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赋予心的道德性,主张以现实的德行为进路,从人文道德出发,将个体之心从日常现实生活上升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超越存在,通过内外双重养心践行实现从现实的个体之心到充盈于天地之间的超越之心的转换,最终重建起一个符合儒家价值评判标准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凌敏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
通过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时生命的敬畏之情,先秦儒家先哲逐步形成了其生命敬畏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珍爱自然生命、关怀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的生命智慧,浸润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文章解读中华儒家元典文本,对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概括先秦儒家生命敬畏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体现在家庭伦理上则子女为父母养生送死;体现在社会伦理上则是仁民爱物;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则是移孝作忠,基本完成了对孝道的理论创造和思想架构,为后世儒家孝道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构筑了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先秦时期儒家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中饱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政治民生思想;养民富民惠民的经济民生思想;大同的社会民生思想,这些民生思想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改善和保障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