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押韵方面、长句的整散形式、修辞格的选用等三个角度对杨牧三类新边塞诗语言风格手段使用上的差异所进行的微观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推衍出杨牧新边塞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即其社会性抒情的新边塞诗具有豪放、刚健的语言风格特点;其风物型描绘和灵魂型抒写的新边塞诗具有柔中带刚的语言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时代地域和诗人诗风等方面,将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间的继承借鉴与突破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晓琴 《船山学刊》2008,(3):170-172
初盛唐在朝显宦所作边塞诗虽多奉制之作,但仍有不少奋发昂扬。歌颂祖国统一的佳作。如杜审言、张说、贾至等人的边塞诗表现了烽烟散尽后社会的繁荣,也反思了历史烟云变幻,歌颂了国家进步的民族政策。有一部分奉和诗在歌功颂德的表面下还带有着进谏的用意。  相似文献   

5.
王松涛 《兰州学刊》2007,(8):143-144
在唐代边塞诗中,胡乐意象得以恰如其分的的运用是构成其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考察边塞诗中的胡乐意象及运用方式,揭橥胡乐在开掘边塞诗的题材、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益边塞诗的主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所处时期不同 ,其创作各有特色。李益以不同于盛唐边塞诗在雄奇瑰丽、深广悲壮豪健之风方面而独树一帜 ,充分体现出中唐边塞诗中厌战和思乡、逃避战乱和边塞的冲动以及对边愁的凄苦感伤体味的主流情绪 ,从而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7.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9.
李益边塞诗创作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金波 《云梦学刊》2006,27(1):101-104
李益“五在兵间”的独特从军经历对其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盛唐相比,他的边塞诗在题材上有新的开拓,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新的追求,在体式和风格上有新的变化。他继盛启中,为中唐诗歌特别是中唐边塞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维边塞诗: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兼论所受鲍照诗的影响王志清王维,是盛唐边塞诗群中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的诗人,是高、岑出现之前的边塞诗最富有者。王维的边塞诗创作,有其现实生活的激扬和思想性格上的体认,而从文学的师承关系看,国风、屈骚、汉魏六朝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以来借用新的"现代性反思"理论资源"重写文学史"事实上出现了三种研究向度,其中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崛起特别引人注目。新左派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将1942至1976年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指认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并高度肯定这种文学及其主导性地位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并指出新左派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对"反现代的现代性"这一概念毫无反思,对这一概念的内在纠结与困境毫无觉察,因此在概念的使用上陷入了一种典型的"大概念迷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马意象在边塞诗中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概括,简析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黄刚中国古代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唐以后边塞诗却呈现出长期不景气状况,虽然宋元明三代,边塞诗还赓续不绝,某些时期甚至还有过局部繁荣,某些诗人在边塞诗创作上还有过令人瞩目的实绩。但是,这七百来年中,边塞诗创作确实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初唐边塞诗向盛唐边塞诗发展的演进过程:在初唐前期,宫体诗盛行,边塞诗寥若晨星,到初唐中期出现的反对宫体诗的革命,及至初唐后期陈子昂以“复古”为旗帜,掀起第二次诗坛革命,预示了盛唐边塞诗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个唐诗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显著的地位。观其自身风格,则又有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初唐郁愤,盛唐豪雄,中唐苍凉,晚唐萧飒,彼此区别而又互相彪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人们对晚唐边塞诗的研究现在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应予加强。 晚唐时期,虽然象盛唐边塞诗派那样影响巨大的创作群体没有复出,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然是旺盛的。打开晚唐边塞诗的画廊,入目而来的图景是多彩多姿的,而就中的艺术主调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情绪低沉,诸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晚唐边塞诗最具特色的地方,当推对于战士苦难的描写。这类作品数量多,立意新颖,成就很高。唐代边塞诗是由前代边塞诗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6.
李颀是盛唐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本文从李颀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他的边塞诗创作以及探索了他的边塞诗创作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7.
岑参边塞诗向来以"奇"为人称道,但是比较岑诗与先唐边塞诗可以看到,岑参对先唐边塞诗进行了较全面的接受.他的边塞诗在遣词造语、诗歌意象、主题表现、题材选择等方面,对前人之作多有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新边塞诗揭示出处于边陲边地的民族诗人的独特魅力 ,通过描写边陲边地的特殊风物和民情风俗 ,显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和其文化的包容吸纳 ,同时也展现了边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史的乡恋主题可分为“战士乡恋”和“文士乡恋”两类,由其演变的时代特点、情感内涵及表现形式,可看出边塞诗乡恋主题具有强烈的“士意识”,体现着文士的双重价值取向,它加重了边塞诗悲慨的风格气调,拓展了边塞诗的抒情空间  相似文献   

20.
韩玉珠 《人文杂志》2002,(5):99-104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并强调了它在建设新西部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