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本文以史实分析了中山舰事件前后蒋介石、汪精卫的主要活动和基本表现,指出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成为汪蒋力量消长的分水岭,客观上对于中国社会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山舰事件性质的认识是有关中山舰事件研究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中较少为人注意的方面。实际上,事发半年后,远东局通过深入考察广州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明确指出中山舰事件源于中国大资产阶级同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利益冲突,是“反共”、“反动”的事件,事件后广州政府政策整个右转,以蒋介石为首的中派窃取了广州政府的权力和国民党的领导权。远东局与联共(布)一样反对北伐,但理由与其不同,这促使中国共产党对北伐的态度发生转变。远东局还认为应加强国民党中的工农成分以影响国民党,最终保证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3.
昔日宣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山舰,如今已静静地躺在它曾经沉没的地方——武昌金口镇。可是又有谁知道,就为这中山舰的"落户"和修复问题,一位60多岁的老人,先后20多次前往中山舰修复教育基地,力排10家单位的"明争暗抢",顶撞"36位全国知名专家的联名建议",可谓满腔热诚,呕心沥血。这位老人姓张名诚杰,1932年  相似文献   

4.
“中山舰事件”后鲍罗廷的思想动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反动态势和强势行为,鲍罗廷不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对蒋强硬、撤出国民党"的策略和诉求,执意执行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其主要的思想动机就是从苏联的利益出发.意欲维持一个亲苏的、左倾的、强大的"广州政权".  相似文献   

5.
1996年11月4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中山舰,在沉没武汉金日长江中半个多世纪后,将于本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正式实施打捞,预计1997年2月15日前打捞完毕。 沉眠在江底58年的历史名舰即将要重见天日了。 1938年10月24日,由清政府耗资68万两白银从日本订购的中山舰,又被日本飞机炸沉于长江。中山舰短短25年的服役期,书写了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宣统二年(1910年),由清政府海军大臣载洵和海军统领萨镇冰直接向日本长崎三菱工厂订购的护卫舰。这艘耗资68 Zf两白银的钢木结构护卫舰,排水量780吨,长约62.5米,宽8.9米,吃水深度2.4米,航速每小时13.5海里,装备主、副炮8门,  相似文献   

6.
8月24日,由无锡太湖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新加坡MOCA美术馆与凤凰艺都承办的张新权个展"往事如烟"在新加坡MOCA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张新权油画作品既去年中国美术馆个展、上海、北京、广州4人巡展之后,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亮相。代表艺术家近期最高艺术成就的《商船》《十里洋场》《苏州河》《中山舰》《食即》等34件作品呈现...  相似文献   

7.
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证实原则.把可证实性作为分界标准,认为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然而.波普反对"证实".提出"验证".把"验证度"与"证伪度"作为评价理论进步与否的标准.波普的"验证"思想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他提出一种科学理论进步的模式,并与后现代主义有相似之处,是有其现代意义和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正> 1926年3月发生了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极大的中山舰事件,它标志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势力的崛起.从此,蒋介石便得寸进尺,一步一步地攫取国民党军政大权,为其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奠定了基础.此次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其起因相当复杂,史学界虽论述颇多,但我认为还很不全面,本文试图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对其起因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苍水被捕于象山"南田"的悬岙而非舟山洋面上的一个荒岛,早被许多权威性的史料所证实,尤其为曾与张苍水有过非同寻常交往的史学大师黄宗羲与全祖望所证实.至于清<圣祖实录>中有关张苍水的记载不但没有否定张苍水被捕于象山"南田"的史实,反而又从一个侧面予以了证实.  相似文献   

10.
薪酬制度效果是近年来组织薪酬决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薪酬分选效应和激励效应的假设得到实证研究证实.研究结论已经证实绩效薪酬的分选效应不小于激励效应;个体特征导致分选效应和激励效应下降;就绩效薪酬对企业绩效的"低敏感性困惑"问题,薪酬分选效应理论比代理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微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之紧密结合。儒家在阐释夏商周之礼时认为礼既有传承性,又有变易性;礼不仅会历时而变,而且可以应时权变,本来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的礼可以随天时、顺人情、适境遇而产生共时之变。兼顾礼的传承与变易,是贯穿于儒家礼学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原始儒学的精义之一。儒家的这种学术精神对今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双陆不胜”、“鹦鹉折翼”反映的是武后还政于李唐的事情。这两则故事在历史上流传广、影响大,范仲淹《范文正集》、苏辙《栾城集》、李弥逊《筠谿集》均有引用。然而《旧唐书》未收二事。《新唐书》载有“双陆不胜”,《资治通鉴》亦载有“鹦鹉折翼”。实际上这两件事属于民间传闻,而这民间传闻又与佛经和佛经变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书信体文章中,与《答苏武书》文风相似的作品在汉末魏晋时期才较多涌现,作为一个在《汉书》本传记载中仅能撰作质朴楚歌歌辞的武士,李陵不可能写出情采并茂的书信。《答苏武书》当系汉末魏晋人拟托之作。六朝人论文、选文大力标榜“情采”,自汉至梁同情李陵的声音绵绵不绝,是《答苏武书》在六朝及后世受到注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题试图从“NP+在+处所词+VP”结构的语法分析、“在”的历史演变和“在”的方言用法三个方面论证副词“在”是从介词“在”衍生而来的.演变的轨迹似乎是:从唐代开始,人们用“在这(那)里+ VP”表达在这(那)里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由于其在口语当中被大量经常地使用,出于表达简洁的需要,在长期使用当中“这(那)里”逐渐脱落,至近现代形成“在+ VP”的表达正在进行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韩国"天安"舰事件发生后,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美韩自行组建调查团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认定是朝鲜袭击造成的"天安"舰爆炸沉没。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就是朝鲜所为。然而从国际法的视角看,美韩对"天安"舰事件的调查及其结果,在调查主体的权威性、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调查结果的可核实性和无疑性,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也带来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产生、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的考察,认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而其恶性发展膨胀则与李立三本人的错误思想认识有关,其最终的被遏止则又主要归功于共产国际,但同时共产国际对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纠正又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9.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是隋末的政治谶言,它们分别为当时两大集团——太原李唐集团与山东豆子、高鸡泊集团所利用。李唐建立后,更把“李氏”之谶加以发挥,作为自己代隋而立的符命。对于这两个谶言,前贤皆没有上溯及这些谶言的早期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试图揭示它们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