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学的研究始于“简单社会”,当从“简单社会”迈向“复杂文明社会”研究的时候,原有的研究范式面临着挑战。将学术视野聚焦于山西晋中介休市这样一个黄土文明所孕育下的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有三个重要意义:探讨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开展中西方对话,形成新的人类学“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因此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体现了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于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界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凭借西方人类学理论、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经验与理论研究等多元学术传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已经构建起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继英国、美国、欧洲大陆、苏联等四大研究范式之后融汇成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大学术传统,并展开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逐步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作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第五大传统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有如下特点:历经几代学者探索新理论新方法的成果;综合借鉴世界各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传统,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配套;将历史文献资料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史学渊源。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来情绪人类学发展综述——心理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心理学学科理论和实践资源的汲取,随着心理学逐渐对以往科学主义、本质主义的扬弃,将现象学、认知论纳入到学科反思、人类学研究也开辟了注重个体内在化情绪的人类学研究,形成了如今颇受瞩目的情绪人类学领域。阐释学大师格尔兹对于情绪关注的研究,启发后辈学者,心理人类学正越来越多地将情绪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揭示他者文化蕴藏的深意。  相似文献   

4.
杜靖 《民族论坛》2012,(2):29-37
庄孔韶赋予"文化"以动态和过程的意义,资可作为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可操作性概念或工具。这个概念建立在中国历史事实、人民的实践经验和本土思想智慧基础上,同时也与师承、家学和他自身早年的教育人类学实践有关。本文还把他的思路与斯蒂芬.郝瑞的"儒学教化"模型以及"去儒学教化"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指出了庄氏的文化概念适应于什么样的社会之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影视人类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诸多层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总结已有的成果,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将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及完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乡村社区发展历程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田野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到乡民自主型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两门基础而又综合的学科,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范式是兼容和贯通的。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兼容与贯通弥补了学科壁垒的裂缝,学科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人所赞誉.党和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全社会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际的基本经验,凭借这些成功经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将迎来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族群的统一国家,族群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亦是其显著特点。以世居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为个案,可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进行研究和阐述,借以考察少数族群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观的建构历程,透视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田野调查成果显著,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本文重点回顾了民族学人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所展开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忠 《民族研究》2005,9(2):83-9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对汉族社会的研究渐呈发展之势,西方学者也因中国大陆的开放而对中国汉族乡村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学者对汉族社会所做的研究,意在评述他们在田野实践和理论分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以及回归本土的人类学研究等范式的文化批评传统。人类学研究在“异域 /本土”之间的跨越或回归 ,人类学家具有了一种宏阔的跨文化视野 ,发现了世界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 ,与此同时 ,西方人通过异文化反观自身 ,认识到自身文明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文化冲突的实质不应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文化冲突不断地撞击着弱势群体的文化底线 ,使社会乃至世界陷入局部或整体的危机、混乱甚至战争状态。因此 ,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 ,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人类学是在文化冲突中诞生的 ,它对民族文化、边缘文化、地方性文化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人类保留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进程与西北的地理特征,分青藏高原、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三大区域,评述近3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概况、观点,并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顿 《西藏研究》2008,(4):15-21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列举自1978年以来西藏农村基础条件、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变化的具体数据,彰显西藏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伟 《民族研究》2004,(2):86-94
本文通过对文化边缘地带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环境特质性分析 ,以及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探讨了旅游业发展的自我制衡性规律和内在演化机理 ,提出了关于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发展所应肩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 ;对解决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强调了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