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朱德熙、卢甲文、馬真三位同志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第4期,51—64頁上发表了一篇題为《关于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問題》的論文,对現在流行的一种企图解决汉語一詞多类現象的理論。即“动詞形容詞名物化”的理論提出評論,附带地也对高名凱的詞类理論提出意見。我們細讀这篇論文之后,觉得这篇論文,正如某些人所說的,①的确是給划分汉語詞类問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是从这缺口里流出的水却沒有流入他們所希望流入的渠道,相反地,却正好流入了他們所批評的汉語实詞沒有固定詞类的理論的大河、因为这篇論文虽然正当地批評了名物化理論的某些論点,但也有許多矛盾的論証,它不能証明作者們所认为正确的理論,它实际上反而証明了作者們所坚决反对的学說。  相似文献   

2.
关于歷史人物的評价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教学上存在的不易解决的問題。自从郭老《替曹操翻案》一文發表后,曾引起史学界的广泛討論。在討論中各人占有資料不尽相同,对于資料的理解分析亦不尽同,于是各抒所見。但經过一番討論,对于如何評价某一歷史人物,却有着極大的啓發作用。最近以來,繼郭老对歷史上反面人物的重新估价,則有傅衣凌先生所發表的《关于朱温的評价》和胡如雷先生《关于朱温的評价問題》等。拜讀以上兩先生的文章后,頗得教益,但亦存在一些問题,茲提出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傅、胡兩先生和諸讀者。  相似文献   

3.
一最近,在史学界开展了曹操問題的討論,好多同志对于应該如何評价曹操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无疑地,这是很好的現象。通过这次討論不仅对某一具体的历史人物可以取得比校一致的看法,而且可以帮助我們正确地看待与評价历史現象历史人物。在討論中,大多数同志都列举史实就史学范疇展开了不同意见的爭論,然而也有不少同志在文章中涉及小說“三国演义”,对于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同志还正面地提出了小說“三国演义”的思想傾向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这里有必要就小說“三国演义”的角度’对  相似文献   

4.
十五年前,毛澤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談会上,曾給了文艺批評問題以特别的注意,他着重地論証了文艺批評的基本标准的問題。这段講話已为我們所熟悉。但是我們知道,对文艺批評的看法是离不开对整个文艺問題的看法的,而毛澤东同志正是从对整个文艺問題的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来看待文艺批評問题的。他要求我們把文艺批評巩固地建立在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它的哲学認識論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毛澤东同志的全部“在延安文艺座談会上的講話”、他的哲学著作、以及其它著作,我們都可以作为他的关于文艺批評問題的論証的註解,我們应該从他的全部著作中来学  相似文献   

5.
10月26日中国哲学会和北京市哲学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孔子的評价問題的討論会。討論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貴族利益的,政治立場基本上是反动的;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級利益的,政治立場是进步的懻摰乃?除了对孔子所提山的基本范畴“仁”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以外,主要涉及的問題还有:划分当时思想家的进步与反动的标准問題,孔子与他同时代的其它思想家的关系問题,研究孔子的史料依据等。  相似文献   

6.
画竹是中国繪画特有的一个专科,为了整理和評价我国艺术遺产,中国画竹艺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分为三部分:(一) 簡单叙述画竹的起源和发展,介紹一些画竹理論;(二) 試論“成竹”和有关的理論問題;(三) 探索一下今后的画竹問题。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是汉語語法史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呂叔湘先生曾經說过:“語法史上有些問題曾經开展过討論,象‘是’的系詞用法出現的时代,或者擴大一点說是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象上古汉語否定句里的宾語位置問題,都还沒有确定的結論,有待于繼續探討”(見《汉語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一文,載《中國語文》1961年4月号)。这的确是“有待于繼續探討”的問題之一;因为目前的流行說法,依我們看來,并不符合于語言实际。目前的流行說法,可以拿王力先生和洪誠先生的說法作代表。王力先生在《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文中認为“表明  相似文献   

8.
中文系为活跃学术空气,培养同学认真讀书的风气,就目前学术界所爭論的問題結合教学,于五月中旬举行全系性的学术座談会,会上对怎样評价李清照的詞以及这一类的古典詩詞問題展开了热烈的爭論。在討論会前,古典文学教研組印发有关資料,向同学讲解李清照詞,并在教师間开展初步討論;三、四年級好些班的同学也組織了会前討論,集中論点写成书面。座談会由教研組主任王起教授主持,黄海章教授作了重点发言后,随即开展討論。与会者一致认为李清照不是偉大的作家,她的詞沒有反映北宋末年  相似文献   

9.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10.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11.
一問題的提出詞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和当时的音乐有密切关系。唐代音乐的成分中主要是中原音乐,此外也包含西域音乐等。所謂西域音乐,即指我国西部兄弟民族的音乐以及中亚和印度等地的音乐。在解放以前,我們有些文学史和音乐史研究者,在引用古代有关西域音乐的文献时,肯定过多,缺乏具体分析,因而导致若干片面的和錯誤的論断,传播过一些不正确的影响。解放以后,关于这个問題的研究,已逐漸走上康庄大道,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上述的偏向和錯誤,也不断地得到討論糾正。但近年来有些論著对于唐代音乐的分析和詞体起源的解释,还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宋词选·前言》說:  相似文献   

12.
九虛詞的形成于是,再进一步,我們也就可以从文法上說明“言”字所以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的理由。这就有关汉語文法中虛詞演变的問題了,也就是接触到本文所要討論的助词和一般虛詞的关系問題了。汉语虛詞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我想可能有三方面:(一)是这个詞或这个字的本身一  相似文献   

13.
一、造詞單位的問題 杨柳桥先生在“中国语文”1957年1月号上發表了“汉语語法中字和詞的问题”一篇文章。杨先生肯定了許紹早对傅子东在字和词方面存在的模糊看法的批评。傅子东說:“詞由形体、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一問题的提出西周的社会性質是討論中国史分期問題的中心环節,目前中國史学界对于这一个問題尚未能得到一致的意見;但問題已經漸渐地討論得更为深入了,因此我也把个人的私見先提出來,希望專家同志們加以批評和討論。以前对于这个問題的意見大体上分为三派:最早的一派,主張中國的歷史从西周开始便已走入封建社会了;后來又有一派人主張中國的封建社会起于春秋战國之际,大約公元前五、六世紀左右,中國已經進入封建社会了;但是在这一派人中間又有入主張周宣王时就开始封建化了的,照这样說來西周后  相似文献   

15.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在郑州大学学报第一期上,看到丁一英先生的文章論到我譯出的普希金抒情詩。譯诗的討論有助于譯者的提高,譯者应該尽量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丁先生提出的一些宝貴意見,譯者应該咸謝,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的意見的主旨及主要論点,涉及譯詩的根本問題,远超出对几篇譯詩的指責或評价。既然问題带有一般性质,而我又和他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愿意提出作公开的討論,以就教于丁先生和讀者。  相似文献   

17.
一、問題的提出; 二、詞類的定义問題; 三、詞义和詞類的關係; 四、形态和詞類的關係; 五、句法和詞類的關係; 六、結論。一、問題的提出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有兩种相反的意見。有人認为漢語是沒有詞類的,也有人認为漢語是有詞類的。苏联語言学界对於这一个問題还沒有一致的看法。最近  相似文献   

18.
閱讀古典文学作品,最大的障碍是詞义問題。一般解决詞义办法,是檢查字典、辭典、作品注解或其它工具书。但字典、辭典上的一个字或詞,常罗列着許多不同的解釋,如果觉得数种解釋都可以說得通的話,究竟采用哪一种呢?如果觉得都說不通的話,又怎么办呢?注解的毛病往往各家說法不同,表面上看,各有各的理由,咱們究竟服从哪一家呢?也有都不合理的,咱們又怎么解决呢?这些問題,是一向存在着的。也就是古典文与人們发生距离的癥結所在。現在針对这些問題,提出几种标准,对进一步正确认識古典文的詞义来說,是有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詞义和概念     
一詞义和概念的关系是語言学理論中的最复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爭論很多。近年来,这个問題也已經引起了我国语言学家的兴趣,发表了好几篇有关的文章,看了之后,得益不小。但是,对有些問題的看法也不尽同意,想提出来討論,以求得正确的认识。詞义是一种复杂的語言現象,它一方面和客观事物或現象有联系,是它們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因而詞义就和心理意識和邏輯思維現象有着紧密的、錯纵复杂的联系。另一方面,詞义是語言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和語言系统的其他組成要素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苏联語言学家B.B.維諾格拉多夫說得好:“詞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和該詞表示的概念的相应关系(如:  相似文献   

20.
司湯达的《紅与黑》,在我們青年中流傳甚广,有着不小的影响。对它进行恰如其分的估价和批評,不仅在文学研究上,而且对帮助青年正确地对待古典作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这篇小文章,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評价这部巨著。只想就其中几个主要問題,談談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一) 《红与黑》的主人公們生活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国。这是一个极为反动的罪恶时代。开始于一七八九年的資产阶級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