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探讨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可以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成功管理来营造竞争优势 ,是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价值追加过程 ,技术创新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对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知识和战略方面的影响。然而 ,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能力基础战略与传统企业战略存在很大差异 ,它更多强调的是企业形态变化过程中所要做到的技术、竞争、需求、资源和组织适应 ,因此 ,应该把创新资源积蓄、创新目标选择和技术创新组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3.
男女不平等到了近代已成为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展开。经过两个世纪的抗争,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男女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斗争仍在继续,由此引起作者一系列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哲学四个视角进行的.国内已有的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问题: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整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入到技术创新内部,揭示其规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的方法论基础。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就技术创新的本质、主体、模式、历史阶段性以及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深化了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技术创新主体以工匠为主;创新内容主要进行的是基于实或经验的农业技术创新;政府或公共管理机构在技术创新实践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技术创新的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实现了朴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从2 0世纪2 0年代,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理论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角度不断扩展,但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概念、研究角度的简单介绍,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文化的哲学理论萌芽于古代社会,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文化哲学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产生。二十世纪初以后,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已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系统梳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研究过程,对启发该议题未来研究方向和实现“双碳”目标均有重要意义。借助CiteSpace和ITGinsight软件,梳理国内外对该议题的研究进展、演进过程、演进特征、演进逻辑,可以发现:国内外对此议题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研究成果在该领域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环境规制是否影响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是什么、影响效应如何三方面展开;中英文文献三个阶段的动态演进过程虽有差异,但总体呈现社会性、多维度、递进式、国际化的特征,遵循“技术创新为主—经济发展为主—和谐共生为主”的演进逻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动机、视角、内容和方法上具有同质性,国内学者特别关注国际贸易和政府行为对此议题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管理学、法学、工程技术学等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揭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国外有关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并对技术创新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加以阐述,为确定我国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技术系统演化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术哲学视角,考察了技术系统及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对技术系统演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回答了技术系统发生演化的规律和原因,揭示了技术系统整体演化机理。有助于了解在什么情况、条件下运用何种方法,使技术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以利于更好、更有效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和能力的不同来源,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模式,它们各有优点和缺陷。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待开发技术的特点,三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资源和能力。现代企业大量选择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原因在于:首先,这是现代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其次,世界范围内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才、技术成果及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越来越多,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技术便成为可能;第三,相比独立创新和引进再创新,合作创新模式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争论问题之一.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在旧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下,对技术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围绕熊彼特假说、阿罗假说和曼斯菲尔德U型假说的验证进行争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进展,从新的视角、新的因素和新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全面系统地综述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的最佳产业组织选择,可以对提升中国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与一般的经济活动不同,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测度和特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有技术领先战略、技术跟随战略和技术模仿战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强度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和相对应的风险值,进行比较,综合衡量之后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投入、转化、产出三个阶段,分别研究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而分析不同阶段中二者协同作用的演化机理并构建机理模型,揭示二者协同作用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研读和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协同发展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制造业协同创新评价提供新思路,也为制定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安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专利角度归纳了安徽汽车产业存在整体技术创新实力不强、技术创新领域分布不尽合理、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大力促进安徽省内汽车企业的联合重组、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完善配套体系等建议,提升安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拥有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与水平,是城市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专利角度入手,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专利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沿海地区的城市在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和创新贡献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在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途径,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自身修养、社会力量的制约、政府部门的规约等。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定义综述及定义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 3个层面对各种技术创新定义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技术创新定义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变化、发展和技术创新与其它因素的联系 ;主观原因是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性和哲学信仰的差异性。同时 ,探讨了技术创新定义界定的方法 ,强调界定技术创新定义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并力求达到历史性、全面性和正确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