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娄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异化内涵、流浪意识和精神回归,从而进一步揭示其所具有的超越"犹太文化"本身的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3.
自<小癞子>开始,欧洲历代流浪汉小说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情节,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插曲串缀起来,形成了一种缀段式结构范式,或称为插曲式结构范式.时传统文学技巧的推崇与吸纳,对"逼真"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局限(即单线索地展示主人公的个人流浪生涯)的跨越,是流浪汉小说结构范式生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来阐释美国流浪汉小说所具有的定型化主角、历险记体裁、叙述体视角、插曲式结构、讽刺性意图和反传统异端精神等典型特征。同时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独特魅力、小说场景的特殊性和流浪结尾的特殊性 ,指出塞林格不仅继承了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传统 ,同时又发展并超越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族裔散居者,流浪成为林语堂的生存形态和叙述方式。他不仅译介了流浪汉小说,而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化了流浪的哲学意蕴,并将"游世"这种中国式的审美生存方式进行了创造性阐释。他的流浪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为数众多的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群体。荷马史诗,特别是其中的《奥德修纪》,最先为读者展现了别具艺术光彩的流浪汉形象。在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诞生以后,流浪汉形象更是络绎不绝地出现在许多欧洲作家的笔下,几百年之间一直保持着他们的阵势和特色。与此同时,一些欧洲作家还匠心独运地塑造了大量的流浪女人形象,她们和流浪汉一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与艺术价值,而且表现出欧洲作家鲜明的创作倾向及其观照现实人生的独特方式。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十六与十七世纪西班牙及德国作家笔下的流浪女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解读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和《童爱》两部小说,分析犹太格托和格托精神,认为美国犹太小说是对犹太文化的反衬,折射出犹太文化进入美国社会,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在碰撞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传统批评对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龙达>的抨击集中在其犹太主题与人物塑造,这种误读来自对作者的超越时代的种族意识的无视.小说的犹太内容不仅促成作者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突破,而且书中理想化的犹太人物、深切的犹太关怀,以及对其文化身分与种族意识的关注无疑将作者推到历史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10.
从辛格与犹太文化传统的渊源出发 ,对辛格小说的源流与特色、主题与主题模式、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同时强调指出 :辛格的小说看似平实、简单 ,但其中大多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 ,含有一些深深积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激发犹太民族读者的心灵感应 ,而且可以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的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11.
从辛格与犹太文化传统的渊源出发,对辛格小说的源流与特色、主题与主题模式、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同时强调指出辛格的小说看似平实、简单,但其中大多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含有一些深深积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激发犹太民族读者的心灵感应,而且可以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的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12.
《姐妹山》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内森·英格兰德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第四次中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姐妹山的起源与发展。小说中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犹太人物,他们有的为保卫国家而牺牲,有的被美国文化同化,有的则选择默默坚守犹太传统。笔者通过分析其中主要人物,揭示作者对美国当代犹太移民犹太性的忧虑。  相似文献   

13.
艾·巴·辛格(1904—1991)是当代著名美国犹太作家,他的创作在美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既深深地植根于犹太传统,又具有现代意识,他笔下的犹太大街就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辛格用他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大街为人物交流的媒介,描述了犹太大街的无限变化,突出犹太传统与现代城市身份的交汇,展示多种文化背景下各种人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潘军的创作根底上有着"行吟诗人"的气质.他对于流浪与漂泊生活具有极深痴迷和眷恋,他喜欢以"在路上"的方式来彰显他的海明成式的硬汉精神.但他的作品中却也和所有现代主义小说家一样充满着对生的恐惧.潘军小说中的恐惧感其根源在于深层的悲剧性的历史文化意识,来源于他对历史的不可把握性的体认.同时,潘军对硬汉精神、对高贵的流浪汉精神以及对于恐惧感的表达,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15.
犹太裔作家塞林格对犹太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得到了再现。霍尔顿对基督教的批判与讽刺、在纽约一日两夜的流浪以及寻找"希望之乡"的向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受犹太传统影响的个体,与此同时,承载着现代文化的霍尔顿在文化融合、文化同化的语境中又不自觉地反叛传统,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哈克贝里·费恩>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突出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流浪汉小说艺术形式入手,由叙事视角、故事结构及反传统的异端精神等几个层面,剖析小说对流浪汉小说体裁的运用和突破.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揭示了主人公尼尔在步入成人世界的转折点所经历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传统犹太道德和主流社会意识权威时的妥协、挑战和深思。小说中的"子宫帽"是尼尔对传统道德禁忌的规避,最终却成了他对抗主流意识的武器,藉此形成自我价值观,走向成熟。本文将分析"子宫帽"在文中的悖论意义,揭示20世纪中期青年普遍的对存在的困惑。正是这点使小说指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心灵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矛盾,超越了关于身份或犹太性的探讨,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