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49岁患病前,从没见他流过一滴泪,即使我的祖母去世,我的二哥被水淹死,遭受这样的噩耗打击,也没见父亲流过一滴泪。其实,父亲的身世很凄苦,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自己跟着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我的母亲走到父亲的身边,他的痛苦人生才有好转。然而,父亲自患病动过第一次大手术后,  相似文献   

2.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3.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唱反调的老公 遇到丈夫那年,母亲刚刚去世,没有母亲的家便不再是家,尽管家中还有老父亲和哥哥姐姐,可是我和父亲一向无话可说,哥哥姐姐又有各自的家庭.母亲走了,我仿佛成了孤儿,我是那么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在我两岁那年,父亲就被日军杀害了,母亲焦淑清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杀,带着我改嫁到肇东,我随着继父姓张。  相似文献   

6.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的父亲,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觉得母亲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事事都要依靠父亲,让他拼命地为这个家挣钱,还要满足她无休无止的愿望。就连挠痒这样的小事,她也咋咋呼呼地跑来找父亲,一屁股坐在父亲的腿上,指挥着他的手上下左右地抓挠,丝毫不注意一个母亲应有的端庄优雅的形象。所以我常常不怎么在意她  相似文献   

8.
《女性天地》2005,(6):54-54
我今年14岁.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奶奶捡破烂供我上学.但奶奶己年过古稀。越来越无力承担我的读书费用。为此,奶奶和学校老师曾经多次找到母亲。  相似文献   

9.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10.
我母亲是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今年高寿89岁。母亲生育6个子女,在我父亲1976年过世后,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把我们养大成人。我小时候身体特别瘦弱,母亲看着心疼,常常起早摸黑,打着赤脚到池塘或山坝里捞点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遗像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模糊了,而父亲还在忧伤地张望着,不肯挪动半步。父亲与母亲一生相亲相爱相守。母亲走了,父亲的魂也跟着去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要父亲跟我们一家住些日子,父亲不同意,他还要守母亲。后来,又多次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的老家,来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父亲闲不住,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是,他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擦地板。当他一次次把地板擦成大花脸之后,我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没事做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12.
医生告诉他:如果你配合治疗,或许还能活两年,否则性命难保!然而,他还是放弃了住院治疗,他要在最后的日子里为一双儿女打工挣学费。他叫朱和良,家住湖南双峰县朝阳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朱和良一生坎坷,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是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38岁那年,亲戚出面撮合,他与表妹李月秀结婚成了家。李月秀也是一个苦命人,8岁时死了母亲,两个弟弟后来也先后死去,留下她和父亲及姐姐相依为命。也许同是苦命人,他们格外珍惜夫妻缘份。当3个孩子相继出生后,他们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养家糊口,生活艰难,朱…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1009次失败。但他却说;"一次成功就够了。"5岁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母亲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顾弟妹,并学会自己做饭。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十分严厉,常在母亲外出时痛打他。  相似文献   

14.
张骥良 《老年人》2005,(7):23-23
我拿起笔,只想写点文字献给我的母亲。我深知手中的笔太轻,无法承载母亲在整整半个世纪里给予我的爱。2004年6月30日,是我50岁的生日。也就在这一天,母亲讲出了我的身世。50年前的这天,天空飘着小雨,父亲下班走出医院大门,在一家店铺的门口,隐隐约约听到了哭声。走过去一看,他发现破旧的纸箱里躺着一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父亲抱起婴儿,在那里呆了两个多小时,直等到天黑,也没看到孩子亲人的影子。无奈,他只好把孩子带回了家。这个婴儿就是我。父母当年没有生育,很想要一个孩子。尽管如此,他们总想着为我寻找亲生父母。然而,偌大的北京城,又到…  相似文献   

15.
父爱的传递     
父亲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工作狂,成家之后就很少顾家,儿子呱呱坠地之时也不例外。儿子12岁那年,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冷落,狠心去了美国,儿子判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带着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更艰难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懂事,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让他怨恨的是父亲的冷漠逼走了母亲。父亲跟任何女性的一个电话、一次通信,都令儿子反感,经常赌气住在学校多日不回家。在儿子心里,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母亲会从美国回来,一家三口破镜重圆,重新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每一次,父亲总是这样回答他:"你妈妈的生活观念与我不一样,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这期间,父亲的工作与事业如日中天。因巨大的声誉与社会地位,身边一直不乏美女追求者。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招呼他:"儿子,快过来认识一下,这是刘阿姨。"儿子望着"刘阿姨",又望了望有些情怯的父亲,当即扔下硬邦邦的一句话:"你别想给我找后妈,否则我会永远离开这个家!我妈肯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等我妈妈回来!"  相似文献   

16.
感念父亲     
感念父亲,是因为父亲的忠厚、善良、勤劳和慈爱。父亲于我们兄妹,除了有报答不完的养育恩,还因为父亲用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塑造了我们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的心灵。我们的健康成长,每一步都凝结了父亲付出的心血。父亲是个孤儿,从小受尽磨难,41岁与我母亲结婚,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家的份量在他的心里特别重。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从来没有打过我,连骂都很少。他宠爱我们兄妹俩,是想把自己小时候未得到的爱全部加到我们身上。记得我满10岁那年,个子比同龄人都小,第一次出远门上学,父亲很不放心。他帮我收拾行…  相似文献   

17.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8.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9.
“他要走的路将为祥瑞,他同着的星星也惟有安静……”——但丁《神曲》1打电话回家,与母亲聊了许久,却没有听到父亲的动静,这实在令我意外,问及,母亲说,回乡下老家了。回乡下?我一怔,是一到夏天就喝药的那家又出事了么?母亲叹了口气,你三祖父,他去世了。稍作停顿,母亲又说,这次  相似文献   

20.
辫子·爱情     
父亲从小就被家人送到资本家经营的工厂里当学徒,缺乏家庭温暖,饱受艰辛,脾气异常倔强。与母亲结婚后,父亲才享受到家的温暖,性格较以往好了很多。但他是个生活能力极差的人,家事都由母亲做主。母亲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人,与父亲两地分居的12年间,独自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生活,早巳练就坚强、独立的性格,在我们眼里是强者。相形之下,寡言的父亲是个十足的"弱者"。在我们家,是"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