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语言存在和语言功能的一种形式,所以它必然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但是,文学本身的规律又决定了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对于它的语言规范,既要注重它的社会性,又要考虑作家本人的个性;既允许方言的运用,又有个通俗易懂的标准。语言是发展的,文学语言更是时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应持辩证、发展观点来看待文学语言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高尔基《论散文》)文学的发展过程 ,是文学语言的锤炼过程 ,也是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过程。古今中外杰出的语言艺术家 ,都倾注自己毕生心血 ,千锤百炼地美化自己的文学语言。语言如此神奇 ,又对文学如此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学的语言美呢 ?文学语言美指的是语言这个工具自身的美。或者说是语言体系本身固有的审美属性 ,是语言体系本身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就语言而论 ,其审美内涵既包括形式美又包括内容美。语言的形式美指的是语言的声音美———语音…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文学活动的工具载体。文学创作者总是寻求以颇富文学魅力和修辞特色的文学语言来支撑其独特的文学话语方式。艾芜笔下的文学语言平实清新、朴素自然,感受到浓浓地方味的同时可发觉到不少语言变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学语言作为媒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还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体系,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有利于文学深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也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媒介,这既使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又促使作家采用某些艺术手段使文学语言在用法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最终文学语言将传达的内容寓于自身之中,因而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工具与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艺术依赖语言而存在。文学与语言二者的关系变化,反映出语言在文学中功能和地位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文学语言是浑融式的,口头文学、早期诗体文学是其代表。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语言被看作表现内容的形式,充当着文学传达意义的工具,这实质上体现出一种内容至上的传统诗学观。受20世纪以来语言本体论的影响,文学语言开始出现主体转向,语言被认为是创造并构成意义的力量,成为文学的主体。即使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文学语言面临碎片化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撬动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文学语言的运用是充满创造性的,它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目的.遵循语言的常规去发掘语言中存在的无限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偏离语言的使用常规而选择一些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中突破语言常规的变异语言是语言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它最能体现文学对语言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兼与郑敏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将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如何由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发展为文学语言。这方面的成就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新诗不仅是有自己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学语言。杰出的诗人创造自己的语言。白话已经提供了新诗写作基本的一种需求,一个诗人不应该去怀疑一种语言是否已经可以达到表达的需要,而应该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用写作来创造出满足这种表达需要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变上,语言的通俗化转变使文学语言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以此达到启蒙思想的目的;语言的现代化转变增加了文学语言的哲理性和抒情性,使之更为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及情感。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转变影响了徐哥小说的创作,使其小说用大众语言来表达情感,说理语言缜密严谨。徐吾于在离奇诡谲的情节中构建了浪漫传奇的语言形式,在对现实的通俗描写中语言又不乏高雅,建立了雅俗共赏的语言走向。分析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转变对徐骨小说的影响,对探究徐骨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中。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美学功能不以传达了什么为中心,而以如何传达为中心。笔者拟从传达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符号的蕴藉。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语言和语言的文学性。文学语言的特性固然与语言固有的复义性、象征性等有关 ,但更在于文学语境的作用。语境愈放大 ,语义愈增殖。但对文学语言的阐释不能将其“大语境”与“小语境”分开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文学语言?中西方不少语言学家把语言说成是迷宫、怪圈、工具、载体、符号、交际手段、生活准则、文化功能……。在中外文学史上,直到十九世纪,由于文学文体一直杂混于史学、哲学、科学等文体之中,文学语言的界定也一直含混歧异。另外,还因对“文学”的不同理解又导致了对“文学语言”的不同理解。中外古代把“文学”与所有书面语作品混等。直至新时期前,中外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对“文学语言”的定义也未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的研究,直接影响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方向。譬如,粱·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就影响制约着自六朝至中唐的诗歌的发展;五·四语言革命,造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崭新风貌;但丁与华滋华斯对土语与口语的青睐,导致了与贵族文学相抗衡的大众文学,西方现当代形形色色的文学语言观念,也产生了诸多流派的现代主义文学。因此,文学语言的研究对于我们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普通语言(或称标准语言)和文学语言是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学家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家从文学的角度观察普通语言。研究文学语言的理论家提出,诗人是否受普通语言常规的约束?或者说,这种常规在诗歌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研究普通语言的人首先想知道的是,作为确定普通语言的常规的资料时,一部文学作品,具体说,一首诗能够被利用到何种程度?换言之,文学语言理论的兴趣所在首先是普通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而普通语言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两者的相似性。不过,只要做法得当,两种研究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冲突。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4.
17年的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作家们浅近的语言素养和大众化的艺术趣味、17年文学作品表达对象及语境的单一、读者的欣赏水准及审美要求的低俗、文学语言形式在风格和方式上的始终不一致等等现状,导致了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公众的、社会的文学语言在17年既有其不可忽视的进步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语言的个人风格和地域色彩,为17年文学的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的规范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既必须遵从语言规范,又不得不变异创新。语言规范的社会性、语言的共性和文学语言的中介性,决定了文学语言遵循语言总体基本规范的必然和必要性。语言本身的非系统性特征,“文不逮意”的缺憾以及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是引起文学语言变异的基本因素。所谓变异,指在一定语境下,把语音、词汇、语法的常规作变格的超常的运用,逸出和突破语言规范以至逻辑事理的规范。文学创作实践,又表明文学语言变异产生的超常审美价值和奇特的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是作家以语言为中介,同社会进行对话,同世界进行交流,创造审美价值的精神生产活动。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它是语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也是语言总体长河中的一条支脉。这一特点,决定着文学语言既不能不遵循语言规范,又常常不得不突破规范。  相似文献   

18.
古代西方文学语言研究的发展相对迟缓,载体论是其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学语言研究涉及内容广泛,思想内涵丰富,但理论脉络较为模糊;近现代西方的文学语言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折射出泛化的学术倾向。此一时期中国的文学语言研究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忽略自身传统的学术盲动的趋向。无论是中西方,新时期的文学语言研究都有必要进行综合性的学科建设和整合,使其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语言之于传统文学具有突出的“异在性”特征,即它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之处,又有超越传统语言的一些显著特征。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特性的是三个相关联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形成了它之于传统文学的“异在性”:一,“片段引入效应”既有古典美学意和境、情和景的结合,又包含了漫画(视觉)文化的流行元素;二,语言界限的“内爆”就是指在语言和语言逻辑内部瞬间消除区别的过程,“内爆”之后,一切都相互交叠、一切都相互渗透,原本对立的概念不再对立;三,语言的“去理性化”,这是传播媒介对文学内容的一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语言学视角梳理清末民初文学的变化历程与历史形态,具有重审历史与反观文学的双重意义.<分裂与建构>一书将清末民初的文学纳入到语言演变的坐标中,阐释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历程;同时,在对文言、白话文以及翻译文学语言的透视中,重视对研究对象进行共时性的考察,使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建构作为一种本体的存在呈现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