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工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深圳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把握高等技工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全面地提出"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三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当前高等技工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岗位的动态需求。  相似文献   

2.
谢华 《职业》2021,(5):16-17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技能主力军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3.
范效亮  孙尧 《职业》2023,(3):28-30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一批数字职业,数字高技能人才培养也成为社会关注点。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职业院校,应对接产业和高技能人才需求,加快数字职业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创造教学条件,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卜宪存  刘鑫鑫 《职业》2024,(6):44-46
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工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无法真正满足行业企业生产需求。为此,技工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真正实现技工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目标。本文着重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杨桂婷 《职业》2015,(5):47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应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范文静  刘振侠 《职业》2022,(1):52-54
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手段、强化培训措施,帮助行业企业针对性解决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培养难题,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克服观念、资金、市场、行业、人才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在理念、融资、项目、服务、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产业带建设的加速发展,实现河北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8.
孙明华 《城市》2019,(7):63-70
近年来,天津通过大项目拉动实现了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难点。天津制造业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科技投入拉动产业升级;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保持可持续增长;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在实践上,要通过完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培育产业集群、淘汰落后产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打造名优品牌、京津冀地区产业链融合和加速高端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郑立冬 《职业》2016,(13):60-61
企业技能人才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河北省迁安市着限于椎进市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工人素质能力,深入实施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了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实现了全市技能型人才的提质增量.  相似文献   

10.
刘立明 《职业》2014,(29):25-26
随着产业企业的转型换代升级以及人才需求方的变化,原有的中职"2+1"和五年制高职"4+1"人才培养模式渐显弊端,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出现理论基础薄弱、岗位实际动手能力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新的"2.5+0.5"和"4.5+0.5"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了原有模式不足,是对原有模式的优化。要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变教学思想和实训理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挖掘合作内涵,密切校企融合。  相似文献   

11.
董娟 《职业》2018,(24):26-27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赛项的开设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应用。通过竞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转化,提升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满足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2.
舒玲玲 《职业》2012,(12):11
为了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新引擎"的定位能够实至名归,为了实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使命,创办于2003年的杭州市余杭区技工学校紧跟技工教育发展的大潮流,九年辛苦求索,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阶段性发展目标,后发先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百源 《职业》2017,(9):34-35
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提出大力发展"高端纺织、时尚创意、先进制造、建筑产业现代化、旅游"五大千亿项目,全面引领柯桥经济转型升级.面对柯桥的经济转型升级,柯桥区职教中心注重探索"柯桥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紧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链结合产业链,围绕产业设专业,围绕企业定学业,引入企业力量培养中职产业人才,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升级版".  相似文献   

14.
广州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霞 《城市观察》2010,(1):145-153
随着科学技术知识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日趋重要,以知识和智力作为主要资源的科技服务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双转型”与“双升级”越来越要求城市在服务功能、水平和质量上知识化、高级化。作为省会城市,广州有着不可比拟的人才、产业等发展优势,理应成为广东省、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知识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是广东省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要方面,是中高职校际协同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保障。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梳理出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的现状,结合广东省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张茗丽 《职业》2012,(12):27-28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结构转型期。2008年,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使珠三角企业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先进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在竞争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毕业生深受用工单位欢迎。但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技校毕业生迫切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然而,想在职场脱颖而出也非易事。除了专业素质、学历水平等常规条件外,社会资本在学生谋职及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笔者将以技校毕业生谋职为切入点,根据工作情况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访谈,探讨社会资本对技校生谋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赖映浩 《职业》2020,(3):39-41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藏区的社会经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藏区人民的自身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的增长也呼唤着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出现,从而引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如何更好地服务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应当如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和发展瓶颈。本文以林芝职业学校的现状为例,探讨在转型升级中如何更充分地发挥藏区职业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唐昌松  黎少辉  娄天祥 《职业》2016,(29):24-25
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本文阐述了导师制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立足"五个重视",即:重视创新氛围营造、重视创新机制建设、重视创新方法训练、重视创新实践锻炼及重视创新合力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陈建岭 《职业》2011,(11):76-77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就是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机械制造专业中,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还只停留在"夕阳技术"的学习上,彰显不出技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康玉忠 《职业》2014,(32):19-20
2010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要求出发,为了突破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借鉴了国际上职业教育成功典范——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模式,提出了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理念,以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为平台,校企在"产、学、研"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