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2.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3.
刘永加 《社区》2017,(29):12-13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4.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5.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6.
夏夏 《社区》2012,(12):44
在安福农村,女人喝茶是一种嗜好和享受,从年头喝到年尾,从出生喝到终老天年,一辈子都有喝不完的茶。  相似文献   

7.
周瑞金 《社区》2012,(29):18-18
我们最敬爱、最慈悲、最智慧的南师怀瑾先生。在壬辰年中秋月圆花满之夜,离我们而去法界净土。作为跟随老师多年的老学生.此时此刻,都会追忆起六年前,也是中秋月圆之夜,就在刚落成的太湖大学堂,老师白天为我们开示生命科学,夜晚与我们一起欢声笑语,共度佳节,感受教化,备受启迪。今天,碧空净洗.皓月圆明,天地在冥冥之中启示我们.老师宏深誓愿,救度众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8.
吴晓波 《可乐》2011,(8):57-57
乾隆与乔治·华盛顿,一个留长辫子的古代皇帝,一个穿西装的美国总统,他们怎么可能碰到一起呢? 糟糕的是,这真的不是一个与穿越有关的问题。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头,华盛顿死在年尾。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缪凤林长期用力于中国通史构建,所著《中国通史纲要》及《中国通史要略》提出中国史十时代说,将"封建时代"的制度概括为三:封建、授田(井田)、宗法,将唐虞夏商西周称封建时代。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封建"是与"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相对立的概念,指的是殷周封建制,与秦汉以降的"大一统的专制皇权"另成一格。缪、费二先生坚持"封建"本义与西义相通约的理路,准确地概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其具体结论应予认真对待,其论史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雍兴中 《百姓生活》2014,(12):10-11
2014年中秋,范松青自费出了一套书——《我为反腐鼓与呼》,上中下3卷,130万字,是他过去在广州市纪委工作近10年所撰写文章的合集。"有读者说,这是中国反腐败第一书。"范松青将书送给了几位纪检系统的朋友,得到的评价让他感到安慰。此时出书,已不仅是退休前的职业交代,他更希望让人们注意到:财产公开等不得,也慢不得了。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儿时中秋,祖母总要祭过月娘,才许我们吃月饼,而月娘,总是羞羞答答,等啊等啊,许久也不见她的债影。终于星光渐暗,一轮圆月转着金波自东山缓缓升起。定是神工又把飞镜重磨,月光才如水样清柔,映手于出山峦虬劲的骨干,院里的香案,案上的月饼,连袅袅的青烟亦可见了。  相似文献   

13.
运城城南的池神庙有两绝:一是三殿相并列,二是一联"两老爷"。这里单介绍"两老爷联":"两老爷"是指海光楼前一对方形石柱上刻的对联,其内容关联着在我国民间影响最大,被百姓敬为公,称为老爷的两位历史人物——包拯和关羽,这在对联的海洋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上联:"解池本包孝肃旧制治此盐者首当铁面无私";下联:"常平关壮缪故里辖其民也理应忠心报国。"  相似文献   

14.
事圆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是理解黄土高原村庄文化的关键词,当地村庄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在事圆期间全面出场,成为了解当地村庄文化的关键场域。本文从"事圆"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入手对当地村庄社会文化进行叙事,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事圆体现出的社会人类学意义,从而通过事圆比较全面而集中地认识黄土高原的村庄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秋圆月下,泪洒离乡路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八月中秋,向来是中国人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欢乐时节。然而,在1937年阴历8月16日的月明之夜,我却一步一回头地洒泪离开了亲爱的家乡。卢沟桥炮声响起的时候,我在河北省立正定师范刚读完后期师范(相当高中)一年级,回到家里度暑假。我和乡亲们一样,天天盼着前方打胜仗,但一次次传来的都是坏消息。涿州、定兴相继失守,保定遭敌机轰炸,死尸臭气熏天。不几天,日寇占领保定,继续南下,离我的家乡只有几十里路了。怎么办呢?那时有一个幻想:日本人可能打不过黄河天险,只要逃到黄河以南,大概可以安定…  相似文献   

16.
银云 《今日南国》2006,(5):31-32
2005年,跟2004年一样,情爱世界里照样充满着恋爱与绯闻,不同的是从年头到年尾,更多地洋溢着热闹与喜庆,无论是王子、公主还是平民,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大胆地结婚,虽然幸福声中夹杂着一些非议,但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18.
SHMJ: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接触到"岩彩"绘画? 梁健:一直以来我都在画"水墨",记得在天津美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临摹"敦煌壁画"的课程,2008年我就和几个同学来到敦煌考察了半个月时间,当在现场观看"敦煌壁画"的一刹那我就被彻底打动了。以前接触"敦煌壁画"是在画册、媒体、文艺作品中,当真正融入到现场去感受它特别震撼。  相似文献   

19.
好不容易盼来了中秋小长假,却因为小伙伴们散落四方而没有安排出行计划,只好窝在家里啃着月饼,上上网。在微博上,网友们不遗余力地吐槽五仁月饼,一副"誓将五仁逐出月饼界"的架势。在铺天盖地的段子里,我突然瞥见母校的官方微博:"大厨们又出新品啦,今年新增梅干菜扣肉味。"我随之失笑,果然是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风格啊,前有"神作"玉米炒葡萄,如今又来梅干菜扣肉馅的月饼,总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惊喜。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南唐一位诗僧明光写一首中秋月诗。写出了三句: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此夜一轮满,再也写不下去了。直到第二年秋天,偶然得句清光何处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