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释比经典是羌族人民一代一代口传言授的经典,内容涉及战争、宗教、民族、文化、哲学、历史、伦理道德及医药等诸多方面,是了解羌族先民生产生活演变过程的百科全书.本文在介绍释比经典的八种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经典在历史、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羌族释比通过祭祀活动,诵唱释比经典,传播羌族历史来源、思想文化、宗教习俗、文学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释比文化。它们既保存在口传心授的神话传说和《刷勒日》图经中,也留存在石刻碑铭文献中,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结合传世文献、羌族神话传说,考察石刻文献中反映的羌族祖先英雄崇拜、树神信仰、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谐对话的世界观等,对于研究羌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岷江上游羌族历史、文化及民族融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释比经典<泽基格布>中,羌族如波泽基王到达古蜀,<必格溜>中,羌人首领王到蜀都吆神猪,<苦巴米亚>中,羌人到蜀都运铁,<色阿日耶>中,羌族的山神谱系中有古蜀山神,<祖师请>中,羌族大释比祖师在古蜀的巴斯涅朵之地参加祭祀,这些表明释比经典中包含着羌蜀间的战争与和平,商贸与开发,睦邻与共处的多重史影与信息,隐含着远古羌蜀间历史中的重大疑案,这对于我们研究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原貌与文化变异,继承羌蜀间和谐美好的精神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登军 《中国农村》2008,(12):58-61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口传身授的特殊传承方式,使羌族释比文化走上一条没落之路。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真正的释比,已经为数不多。 作为羌族文化的核心,释比的没落,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亮起了一个红色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摘要]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羌族保留了大量的中华古老文化传统和习惯,成为人类文化珍贵的活化石。独特的释比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饰不仅反映了羌族人的宗教信仰,更是羌族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在羌族宗教视野下,结合民族服饰这个物质实体和羌族宗教内核的释比服饰来解读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共同性,深入探究羌族释比服饰中的象征内涵,通过这一研究来推动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美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居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进行了造型研究。在对茂县释比服饰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论述了羌族释比文化与释比服饰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茂县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两大构成要素中的黑、白释比头饰的艺术造型和羊皮鼓、法刀等共计21种各类法器的艺术造型。旨在系统而全面地解析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服饰造型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蒋佳宁 《社区》2010,(17):35-35
羌年:立体化的保护模式 何谓“羌年”?据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羌族专家张曦介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这是一个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羌族同胞会举行独特的敬神仪式,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全寨人一起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羌族巫师)主持。  相似文献   

10.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泽基格布><必格溜>是羌族释比的重要宗教经典,前者塑造了在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历时关头,罢战归和的伟大民族英雄泽基格布.后者表明羌族对于其他民族宗教的容纳、对话与共享的宗教心结.经典表明释比教从神的战力威力的祈祀指归转向人的和力、安定力的祈祀,从战神愿景的经营转向人的美好安宁圣境的深度耕耘.  相似文献   

13.
"木吉卓"既是羌族释比经典的重要部分,也是羌民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本文首先简要评述关于"木吉卓"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后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木吉卓"所反映的羌族婚姻习俗,以窥视出羌族婚俗变迁的轨迹及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之后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灾后重建使羌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分析羌族文化灾后重构背景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运动四个方面对羌族文化重构形态进行了调研,并对羌族文化灾后重构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反思,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的指导变迁”等经典理论在羌族文化重构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羌族剪纸是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以羌族剪纸艺术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解读,为喜欢羌族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羌族神话是宗教经典。在羌族创世神话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思想。在神灵观上,神与人同形同性,高度人格化,是自然的改造者而不是创造者;在神性观上,神是感性与理性并立的存在,神的意志受到情欲和道德的双重支配;在神人关系上,一方面神人相亲,神创造并关爱着人,人也敬仰着神,二者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又截然相分,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羌族对神灵、神性和神人关系的理解,造就了羌族宗教没有天堂地狱观、没有轮回转世思想、注重生活幸福的乐观现世精神,也形成了羌族宗教缺乏精神追求、带有强烈的世俗化功利化色彩、以及浓烈的萨满教性质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羌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羌族释比经典<泽基格布>是一部特殊的战争史诗,它记述了作为出征统帅的泽基格布在到达战争边缘地时的矛盾心迹,描写他面对战争与和平、冲突与释和、杀戮与安宁时的价值判断,记载他在临战的最重要关头毅然收回出鞘之刀,撤下搭弓之箭,嘎然回军止战、罢征修和、化解战争,挥师返回和平安宁的家因.这不仅表现出泽基王在历史关头正确抉择的睿智大勇,也反映了羌族释比对和平的祈愿和对战争的厌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羌族地区民主改革与乡村政治变化的系统梳理,文章认为,1950年代羌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是以政府主导实施的以国家强制力量推进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通过民主改革,国家权力通过各级正式权力结构渗透到羌族乡村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了村寨,形成了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乡村政权.党政权力取代了羌族传统社会的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羌族社会乡村政治状况,最终将羌族地区纳入国家的一元化政治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