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研究中,专注双方交流桥梁———译者的讨论并不多见。受特定历史语境影响,双方译员的物色和安排困难重重,且参与此次外交活动的译员都算不上合格的外交翻译,但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他们远远不止扮演了普通外交翻译的角色,且对中英外交关系的建立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活动中的译员进行考析,不仅有助于揭示特定历史时空下译者的特点,还有利于了解译者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生如纸     
近来读法国人佩雷菲特有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一本有趣的书《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对“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子爵访华,带来了许多展现工业革命后世界最高科技水平的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战舰模型、火炮、步枪、蒸汽机、织布  相似文献   

3.
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益丰富繁杂,双边关系中逐渐凸现出多边的色彩和多元化的特色。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错综复杂的中、英、葡多边关系的互动。意在通过论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和成败原因中的澳门因素,探讨澳门在18世纪末中英关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中英茶叶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茶叶贸易以东印度公司为主体 ,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发展的问题。而至鸦片战后 ,刚步入兴盛期 ,这与茶价、供需及国家政策有关。进入 19世纪 6 0年代 ,由于印度茶的竞争 ,中英茶叶贸易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关注《大清律例》始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小斯当东更是将之于1810年翻译成英文。随后在近百年中,英美人士对《大清律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这不但促进了英美人士了解中国法律制度,而且也为其攫取在华利益提供了方便。与西方在华利益和西方社会思潮变化相一致,英美人士在不同时期对《大清律例》的关注点不同,其认识和评价也是各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解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文化误读开始,试将马戛尔尼使华置于全球化大历史背景中加以考查。分析中英双方文化预设上的差别,及两者在礼品和礼仪上产生的不同误读,阐明民族文化应不断创新与变革,方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特使的代表团出使中国,提出贸易、通商等要求。当时的清政府处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错失了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触交流的良机,使之后的中国遭受种种耻辱和摧残。惨痛的历史教训和实践证明,中国要发展,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放眼世界的意识,敞开胸怀主动拥抱世界。  相似文献   

9.
秦仲龢所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很值得一读。 十八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英国开始把它贪婪的目光射向中国。为了窥探虚实,伺机撬开铁幕封闭的中国的大门,1792年英王派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lordMacartney 1737—1806)为特使,率领庞大代表团前来中国。代表团中包括若干军事、科技、园艺等各方面的专家,他们都负有特定的职责。1793年代表团抵达中国,9月14日马戛尔尼在热河谒见乾隆,月底回到北京,10月初离京,12月抵广东。1794年1月启程归国,9月回到伦敦,前后共花了三年时间。马戛尔尼此行留下了一部饶有趣味的日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详细记载了在中国的各种见闻,包括中国的人口、土地、资源、矿藏、税收、军队数量、装备、防卫能力、设防情况和国家行政效  相似文献   

10.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以1793年马嘎尔尼英国使团访华为例,详述了清政府以及英帝国对宾礼的不同看法,强调了双方在不同观念框架、思维方式下执行的实际操作的差异性。何伟亚所标榜的"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方法,抛弃了西方史学界在研究中国所带有"东方主义"倾向,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方法,给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834年,英国以扩大在华的商业贸易区域为掩护,同时为使英中政治关系正常化和获得一个军事据点,完成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所未竟使命,派出律劳卑使团访华。律劳卑一味地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想和广州地方当局接触,遭到广州督抚的拒绝和抵抗。结果律劳卑自己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惨结局,笔者认为这是一场两种异质文明骨子里的冲突,具体地表现在两种不同国家观的矛盾冲突上。  相似文献   

12.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世纪以来,西方消费市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刺激了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独占地位使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与此同时,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在茶叶贸易中赢得了自己的利益。由于19世纪中叶印度、日本、锡兰等国茶叶开始大量出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地位不断下降。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已不可能继续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实现贸易优势,但发展相对优势的茶叶商品出口仍可以使中国取得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4.
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鸦片战争以前三个多世纪的中英贸易 ,发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国与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的中国。中英之间基本上是不等价贸易 ,掠夺性贸易 ,走私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掠卖华工、侵犯领土、破坏主权之侵略活动。中英贸易 ,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人民经济生活、社会阶级结构等 ,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英国而言 ,中英贸易之结果 ,进一步扩大了英帝国的政治声威 ;加快了英国的资本积累及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 ,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照会怎样译出、由谁译出的问题在学界虽有论者提及,但并无定论。梳理使团成员日记、著作等原始资料以及相应汉译文可知,论者对礼仪照会的翻译问题莫衷一是与汉语译本中的误译不无关系。以英文资料为基础,比较使团成员对礼仪照会翻译的叙述能还原史实真相,能一窥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翻译活动的特征和形态。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清廷在接待马戛尔尼、阿美士德和律劳卑使团时,其对外准则不是“闭关政策”而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由于“经世致用”缺乏近代化的因素,因而无力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蓝郁 《社区》2012,(29):15-15
为庆祝英女王登基60周年钻禧纪念,英国著名茶商推出以印度阿萨姆茶和中国云南红茶配制的顶级茶叶。这款茶甚为exclusive.铁罐包装精美别致。纵然不曾出产任何茶叶,但英国人将茶喝出一种优雅习俗,从王室到平民百姓.无茶不欢。  相似文献   

18.
几百年前,英国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十七世纪初,印度商人向英国国王贡奉了一公斤中国武夷岩茶,自此英国宫廷的人品起了茶的味道。1689年,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回国。此后,英国商人陆续到福建厦门采购武夷岩茶,美味甘淳的武夷岩茶很快风靡了英伦三岛。英国最早称茶叶为“Bohea”即为“武夷”之音译。英国和欧洲人对中国茶叶评价甚高,称之为“文世复兴时代诸大发现的意外收获”。 英国最初是在咖啡馆和药房出售茶叶,当时茶价高昂,被视为“奢侈品”,尚未在大众中普及。到十七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大量运到英国,茶价逐渐下降,喝茶的人多起来,成为家喻户晓的饮料,也开始改变着英国人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英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英国脱欧后,短期内对中英贸易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分析,中英贸易占中国总贸易的比重和贸易结合度还不高,中英贸易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中英在某些产品上优势互补,而且英国脱欧后将不再享有作为欧盟成员国的零关税等优惠贸易条件,会削弱英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从而有利于增加中英贸易的合作机会,扩大中英贸易进出口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英国公投脱欧的决定,是由英国与欧盟长久以来的政治分歧与经济发展受限等原因,以及移民负担过重这一导火索共同推动的。对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英国在欧盟中占据重要的贸易地位,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对英国与中国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发展良好,但贸易结合度不高。英国脱欧后,不再享有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优惠贸易条件,可能产生中英进出口贸易额增多、贸易规模扩大、中英贸易顺差减小以及中英贸易政策出现新格局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