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程美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120-126,136
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十分宠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而展开其论述的。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不可测性,孙中山关于民权主义的论述有些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这也是任何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时,要着重从根本上、从整个体系上来把握它,把一些枝枝节节的论点置于整个体系及历史背景之中加以考察。惟如此,方不至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2.
张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15-18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面临着被民族主义所压抑、与古代民本主义相错位、与民众素质相脱离等多重困境 ,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时代条件、文化传统与民众素质对思想家所起到的难以逾越的制约作用。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困境 ,凝聚着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矛盾和文化冲突 ,折射出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其自身有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论述了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历史演进过程 ,将民权主义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民权主义初步形成阶段、民权主义深化阶段、民权主义新发展阶段。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阐述了每个阶段民权主义的内容特点以及从资产阶级民权主义向革命民权主义发展的过程 ,深刻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孔斯坦与孙中山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分别提出了君主立宪和民权主义的政治主张,但孔斯坦的君主立宪思想受到当时法国及西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欢迎,而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却陷入了历史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卜毅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34-136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将其“公共心”思想、“公仆”意识及重视党员素质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政治民主化和党员素质建设的道路,从而在根本属性上保证了党的廉政廉洁,使党的各项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7.
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雪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6):714-720
根据既有的各种政治现代化模式,从动力、次序和过程三个不同的标准或视角来看,至少在理论上存在14种可能的政治现代化模式,当然,政治现代化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独特历史与现实发展可能性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才有可能顺利实现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施雪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6):714-720
根据既有的各种政治现代化模式,从动力、次序和过程三个不同的标准或视角来看,至少在理论上存在14种可能的政治现代化模式,当然,政治现代化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只有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独特历史与现实发展可能性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才有可能顺利实现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挑战-回应”模式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锦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08-113
“挑战—回应”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外力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具有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君主政治的专制性、儒家思想的钳制性和优越自大的心理 ,使得传统政治形态具有显著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外力挑战打断了这种连续性 ,从而充当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启动的“不自觉的工具”。然而中国内部力量始终是推动政治现代化启动和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27-31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与世界现代化不同的两种形态,即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和主动现代化。文章以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为研究点,对孙中山与毛泽东在实现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努力中外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了比较,并得出了两大启示:现代化理论应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须从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扩大了统一战线,赢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发展了三民主义,指导了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3-76
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如何治党、治国进而统一全国的方略。它既是国民党重获新生的一个表现,也是孙中山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郭世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115-119
在近代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建构,离不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颇不相同,而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之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115-122,130
17-18世纪,不平等条约概念曾经为西方国际法的经典作家们所讨论,但是在19世纪被遗忘。20世纪以后不平等条约概念的复活,是从中国开始的。1906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在深刻理解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不平等条约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弘扬,带动了中国人使用不平等条约概念。不平等条约概念真正在中国广泛使用,是在国民革命兴起的过程中,而孙中山在其中发挥了致为关键的作用。不平等条约概念是孙中山留给20世纪中国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朝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79-81
民本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是他站在近代民主主义高度对其进行反思的结果.从民权思想立论的前提、民众和民权的内涵、民众在民权斗争中的地位、保障民权的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孙中山对传统民本论的科学扬弃这一特点.这种扬弃既丰富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本身,又缩短了民本思想同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巨大历史差距.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形态--论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3):1-7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7.
中山大学法政学科百年回顾--纪念校庆80周年暨法政学科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书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72-176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手创的中山大学校庆80周年暨其主要前身之一的广东法政学堂成立100周年,该文依据有关校史资料,结合作者个人近58年来的亲身阅历,从法政类学科或专业发展的角度,按3个历史时期分别忆述和进行前景展望,即80年前从头说、20世纪变化多、从今往后更可观,其中经历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崩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改革开放中和平崛起等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1):122-126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三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阶段,其思想渊源来自西方进化论、自由平等观念以及改良派关于民族与国家的理论探索和中国传统的民族平等观念等。孙中山民族主义学术价值在于:它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兼有强调民权论的政治民族主义和包含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周建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3):61-67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 ,必须唤起民众 ,实现民众思想观念在现代意义上的转变。为此 ,他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全面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 ,深刻阐述了改造国民心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重塑新国民的具体目标与实现途径 ,从而为在近代中国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孙中山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一代知识精英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维焦点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摆脱困境、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奠定了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