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刊登李光壁遗作《明末农民战争由防卫转入进攻的一次军事会议——永宁大会》。该文称:永宁会议召开的地点在河南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时间在崇祯十四年五月;出席会议的农民军领袖除李自成、张献忠外,还有老回回、革  相似文献   

3.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4.
史籍中的纷歧记载与当前的不同看法 关于李自成农民军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何月突入河南的问题,在清代有关的诸史籍中,往往根据传闻或推测从事,因而记述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李自成军于崇祯十三年九月间进入河南。此说在清代官私诸史册中最为盛行。顺治十五年刊印的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十二年(按当为十三年)九月,  相似文献   

5.
关于河南杜甫墓地,《旧唐书·杜甫传》记载说:“嗣业(杜甫的孙子)自末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元稹在给杜甫作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上有“嗣业启柩襄衬事于偃师,途次于荆,称余为老,辞不能绝”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国史馆编修孙星衍和清初知名的考古学家武亿编纂的《偃师县志》也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6.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年山东省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省编教参”)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率兵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又说“刘邦从河南打入关中”;一九六一年省编教参(第三册)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率兵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又说“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关中”;一九七三年省编教参(四年级上册)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北上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者王之。’(意思是谁先入函谷关进咸阳,封谁为王——原注)”又说“刘邦从黄河南面攻入函谷关,打到秦国都城咸阳。”很明显,上述三书,一脉相承。有的含胡不确,  相似文献   

8.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9.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朱明王朝,明末农民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大顺军占领北京仅有四十天就被迫撤出,又由山西退居陕西,第二年又退到湖北,起义军力量遭到削弱,李自成也因地主武装的猝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的一些同志发现了奉天王和尚坟为楔子,关干李自成给局的论争,迄今已三易寒暑了.这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大历史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李自成一生事迹的真伪,而且关系着南明隆武、永历两朝历史的估价.若如韩长耕、向祥海同志所断言,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是李自成隐居幕后,以高夫人(李自成妻)、李过(李自成侄)、高一功(李自成妻弟)代表全军出面的”;“这个决策指挥机构的领袖,就是已经退隐却仍在随军指挥的李自成.高夫人、李过、高一功只不过是出面站在前台活动的李自成的传命者和影子”;“此后的南明抗清也是以‘忠贞营’为主力”,那么隆武、永历两朝的历史就得从头改写为李自成领导的忠贞营抗清史了!我不怀疑韩向二位以及其他持“夹山为僧”说同志作如是  相似文献   

11.
<正> 夏燮(1800—1875)字谦甫(一作嗛甫),别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其父夏銮,长期担任徽州府学训导,训士极严,诲人不倦,成才甚众。夏燮有兄三人即夏炘、夏炯、夏燠,均在学术上造诣颇深,各有建树。夏燮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道光辛巳年中举,历任江西永宁、永新、宜黄等县知县。他长于史学,兼善音韵,与其兄名重一  相似文献   

12.
李白成(公元一六○六——一六四五)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少年时给地主放过羊,做过工,还当过铁匠。二十一岁时被迫到驿站当马夫。由于生活困难,曾向姓艾的地主借债,地主讨债,逼得李自成家破人亡。李自成怒不可遏,杀了这个地主逃往外乡。  相似文献   

13.
史书里所述李自成农民军中李岩,吸引着不少人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著书、论文以及历史教材、《辞海》(历史分册),对于李岩,大都有所评述。尽管,在对李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论者大都说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是明朝兵部尚书、魏忠贤党羽李精白之子,说他在加入李自成农民军前,曾在杞  相似文献   

14.
十七世纪中叶,在我国广大地区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就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就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关于李自成及其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研究文章发表很多,但对李自成的家庭出身及幼年生活,各书所述,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李自成出身贫农,后来充当驿卒;有的则认为自成出身富农,后来充当驿书;有的认为自成出身雇农,当过马夫、酒佣、锻工等等。众说纷纭,各引史书作据,读者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庆元宵活动     
《源流》2015,(4):62
德庆喜庆洋洋闹元宵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德庆元宵节与往年一样热闹非常,各种闹元宵节目异彩纷呈,民间艺术大巡游;曲艺、音乐街舞专场;炮仗攻师子;五城狮王争霸暨粤港澳狮王争霸赛;舞狮精英邀请赛;春祭孔子活动;元宵文艺、烟花晚会等汇聚县城,县城人头涌涌,呈现一派喜庆欢乐、平安祥和的节目气氛。(李深松)下帅民间艺术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姚雪垠的名字重新为许多读者所知,是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缘故。不过,有的同志说,不瞭解这位作家的前期的作品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李自成》。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为此多方收集、阅读了他的前期作品,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以就教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籍贯、生死、起义及其李自成一族的情况,历史学家众说不一,有的出入很大。笔者前几年在陕西横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横山县志》,对李自成及其家族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史籍、方志和资料,对李自成的一生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现试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诸况作以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中的21个"擒"字分为四组,分别释为斩(首)与杀(头)、克服与攻克、消灭和擒获,以澄清<百战奇略>所载之原意.  相似文献   

19.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20.
<正> 纪国的来源,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姜姓,与己、基、箕、(巳其)同族,见于《潜夫论·志氏姓》及《风俗通》.纪趄源于甘肃天水的成纪,在唐虞时东迁河南偃师以至山东,到春秋时被齐国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