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识成智"是冯契建构的"智慧"说的最基本命题,指的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由知识向智慧的飞跃;它的提出是为了超越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峙;转识成智的机制包括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转识成智命题的创新精神对于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当前大学德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在注重知识训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中"转识成智"思想对大学德育的重要性和启发性。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德育工作实现"转识成智"可资借鉴的深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 ,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 ,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所谓"转识成智"就是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把经济学的知识转化为哲学的知识,实现地方性知识向一般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化理论为方法;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一途径,把异化的人转化为占有人的本质、自由的人,从而实现了化理论为德性。《手稿》实现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改造,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分析生命现象的苦与乐;直指本心而证悟生命本体;彰显“转识成智”的生命智慧。佛教原为一种化解人生痛苦和超越生死大限的宗教出世思想,而现代新儒家强调的以心性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是将生命问题由宗教信仰转变为哲学智慧的关键。以“转识成智”作为沟通现象界与真常心性的桥梁,儒、佛思想的融合与中西学术的会通也就成为了可能,既可以从哲学上说明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的关系,亦可回答生命何为这样的人生终极关怀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识和智慧问题一直是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不管是西方哲学界还是中国哲学界从古至今对于这个问题都给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回答。"知识是什么,智慧又是什么,知识和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两者是永远无法沟通还是可以进行转化?"围绕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中西方哲学家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持久的争论。本文试图从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对于此问题的探讨、近代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对于此问题的阐释以及冯契"转识成智"思想的提出等三个方面,在梳理中西方哲人对于此问题的见解的基础之上,以康德和冯契这两位中西方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为例来窥视中西方在探讨此问题上的差异,并进而窥视冯契"转识成智"思想提出的伟大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师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体现出的一种睿智、敏捷、高效地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反映了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是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教学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精心筹划、系统训练、多途径、多措施积极主动地养成和积淀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学会转识成智;要跳出教学惯习的束缚,形成教学个性;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反思教学实践;要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学的敏感性;要改变思维方式,提升智慧品性。  相似文献   

8.
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以辩证逻辑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以综合创新方法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和以转化再造方法传承中国哲学话语方式。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冯契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努力克服研究中“左”的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冯契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其“天人交互”的总特点,深化了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认识,也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冯契以辩证逻辑方法对“转识成智”机制作了系统、深入、科学的说明;而能正确理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是冯契能够对“转识成智”予以证成并实现其形而上学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康德提出了作为道德律之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可能”的问题 ,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公设”,而牟宗三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公设”而是真实的存在。其实 ,康德与牟宗三分别代表中西哲学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与传统 :“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由“转识成智”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神学”,而“由智化境”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面临三大问题与挑战,即不真学、不真信、不真用。“转识成智”是解决问题,战胜挑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由路径。“转识成智”是一个内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实践中要通过研读、内化和践行三个步骤实现。研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前提,内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践行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不是教师范生如何简单、机械地掌握一些小学教师需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而是需要教师范生能真正按照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能够真正从事教育性教学活动、能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理念,其主要具有教育性、合伦理性、综合性、卓越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途径主要涉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职前培养主要可通过思想引领、课程重建、转识成智、实践指向等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职后培训主要可通过外部给予式、外部诱发式和自主内发式等培训方式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2.
互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意识的体相、意识的转依、意识在止观中的功能,指出了意识非能断灭,由于其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转有漏的第六识为清净的妙观察智,并进观八识.  相似文献   

14.
金岳霖对知识论的态度与元学的态度、名言之域与非名言之域的区分,把知识与智慧割裂开来,为了避免金岳霖在理论上的弊端,冯契提出了以"转识成智"为核心的智慧学说。他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与德性的自证,从理论上实现了由知识到智慧的超越。但由于其立足于实证主义的立场,从经验角度来处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从而也导致了诸多理论上的弊端,使其由知识到智慧的超越缺乏必然性与普遍性的理论保证,未能真正打通由知识通往智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理想,应该与忽视思维教育有关。思维成就了人类,缺少思维、没有智慧之德,是一种外在之德,他律之德,它是不能应对变幻的社会实践生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只有从转识成智,启思睿智入手,建设具有德性的价值思维,才能完成该课程所承担的建德树人,开发学生主体性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命特性的教育应该承担告诉学生珍惜自然生命、引领学生生命发展、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教导学生自由生活、引导学生更好的反身和超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激励学生创造美欣赏美、促进学生个性化独特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痛苦与死亡、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等责任。要切实履行好以上责任,必须建设"转识成智"的智慧型课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道义理层面的交涉中,唯识宗与道教心性论的交融是最为深刻的.这一过程,始于玄奘梵译《老子》,再由一系列的僧道论战加以推动,其基本完成的标志是王玄览的《玄珠录》.这样,唯识宗“唯识无境”、“转识成智”的观点,在与道教基本教义冲突、融通的辩证过程中,被道教所吸纳,形成了道教“道在境智中间”、“断灭心识”等更具思辨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模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后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在同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并由教和学组成;在前喻文化模式中,教学被界定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生长的一种活动。教学概念发展到今天,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以往时代知识相比,具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它更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即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技术化过程;二是它必须与智慧相结合.由此而言,知识经济似乎可以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相衔接.但是,儒家重道德轻知识的理论传统,又与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和谐.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儒家文化是一次严峻挑战.与西方文化必须经过"转识成智"的过程,开出智慧以平衡科技一样,儒家文化也必须经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科学精神以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冯契转识成智学说中知识到智慧的桥梁。实践,在冯契的广义认识论中,既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本身,又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确证。冯契理论中的智慧,是一种能在滚滚向前的认识过程中获得的性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即智慧是可以认识的。整个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感性和理性、有限和无限、客观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等矛盾环节的不断开展与解决。冯契的实践观有三层意蕴一实践是人类向着实践目的运动的过程;二实践主体的本体论意义;三实践客体的优先性。冯契的实践观既突破了现代知识论的狭隘领域,又吸纳、改造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独具个性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