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曾经尘嚣一时。清末和二战后两国对于琉球的归属曾进行过多次交涉,但一直未达成共识,使其成为中日间的悬案。基于钓鱼岛问题与东海油气田的争端,琉球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两国关于琉球问题的法律文件的国际法分析,有助于中日两国在国际法框架下解决琉球问题这一悬案。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我赴福州专程参观了琉球国纪念馆和琉球墓园,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上琉球国与中国渊源颇深,曾为中国藩属。中琉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琉球位于中国东海台湾省的东北。隋时建国,即与中国多有来往。清光绪五年,日本侵占琉球,俘其国王尚秦,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据史书载,隋朝炀帝杨广大业中(约公元612年),为求长生不老药,曾遣使者羽骑尉朱宽到海外,彼曾到过琉球,揭开中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与日本在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上存在着分歧。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归属原则,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划分原则。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到领土争端的敏感问题,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切身利益。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争议缘由,阐述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并着重对两国的主张进行法理分析,以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发生的中日"春晓油田"事件中,日本媒体歪曲报道和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言行单方面升级了中日东海资源争议.文章从中日"春晓油田"事件人手,分析此次事件的真相和实质,并以此为基础对中日两国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进行国际法分析,以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5.
"球案"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围绕琉球的归属权的争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看到亚洲古老的宗藩关系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处心积虑地要确立对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的领土主权。这是日本对国际形势加以分析以及对近代国家观念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而中国清政府依然固守着宗藩关系的陈规,寄希望于西方国家体谅自己保卫属国的责任而干涉日本吞并琉球的行为。"球案"折射出近代初期中日外交理念的重大差异,这种外交理念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及其迥异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日"春晓"事件的实质是对两国海洋权益的争夺,是对能源的争夺.根据国际海洋法的有关规定及国际惯例,日本在"春晓"事件中的一系列行为是没有法理基础的.中日双方应该在公平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中日东海争端.  相似文献   

7.
 东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对此两国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立场,在东海呈现海空安全严峻态势。而造成此境况的关键要素为:日本否定争议的存在,否认“搁置争议”的共识。为此,重点分析国际争议的要义、“搁置争议”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据国际法确立钓鱼岛主权的制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均为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关系,各方均有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所以,中日两国应以达成的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加强沟通和对话,从事实和国际法出发,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展开谈判,以切实管控东海海空安全态势,发展和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应该说,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稳固发展中日关系,是包括两国政府和多数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8.
18 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 ,公然侵略我台湾 ,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 ,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 ,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 ,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 ,琉球曾向清政府恳求援助 ,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拒绝对琉球的援助 ,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琉球国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17世纪初,日本以侵略战争的方式控制了琉球,中日之间为此展开了一场特殊较量,对其结果的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东亚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琉球国之间有着特殊的渊源.17世纪初,日本以侵略战争的方式控制了琉球,中日之间为此展开了一场特殊较量,对其结果的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东亚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军国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日关系的走向与东北亚局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中国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是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东北亚局势的发展与中日两国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在下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政治大国步伐的加速,中日在该地区的影响会相对上升,中日关系的走向将成为该地区稳定、安全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太,就是严防挑战其独霸地位的地区大国在欧亚大陆出现。在美国看来,最具威胁的挑战就是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中国。为制衡中国,美国借一切可乘之机拉拢日本和韩国:利用朝鲜半岛问题整合美日韩三边关系,使韩日与美共同剑指中国;利用东海问题将日韩两国矛盾引向中国,使日韩两国对中国国力提升的担忧转化为对立;利用TPP吸引韩日加入,分化中日韩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合力。基于此,中国应对美国制定相关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琉球和朝鲜都是中国传统的藩属国,在对其遭受日本的侵略这一问题上,清政府本应同等看待,但是清政府在实际对日交涉中却采取了轻视琉球、重视朝鲜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两者的战略地位、清朝的海军力量及其清政府大国虚荣心等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中的岛屿“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日两国东海划界争端愈演愈烈之际,美国出面干预。这一干预传统始自美国对日俄战争的介入。1905年美国主持签署的《朴茨茅斯和约》使日俄两国领土和势力范围紧密接触,冲突不断;二战后美国如法炮制,提出“主权归属未定论”,安排了“北方四岛”问题,日苏(俄)遂恩怨不绝;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将这一策略运用于中日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之间植下深深矛盾。此次对中日海洋国土争端的干预,是这一政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琉球是中国东海中的岛国,明清两代,中琉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封贡关系。清康熙年间,汪楫充册封琉球正使,率团册封琉球国王,为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汪楫使团册封琉球的史实加以考述及对汪楫撰写的使录著述的评析,可以了解清初中琉关系的概貌。  相似文献   

16.
钟严 《百姓生活》2011,(1):57-58
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迟了约500年。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间保持了五百年的宗藩关系。中琉两国的密切联系对琉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中琉间的宗藩关系不仅是琉球政权稳定的保障,还为琉球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儒学在琉球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这对今天东亚地区各国的交往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韩中两国一直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冷战期间,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隔绝与对立;199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韩中两国在法律问题、历史认识、国民感情和朝鲜半岛局势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和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韩中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运用儒家思想的经典理念,并以此促进未来韩中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往,在医学上也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古代中日两国医学交流史。  一、隋唐以前中日两国医学的交流 历史上中国古代医学与日本医学的交流最早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有位叫徐福的官员,向始皇帝进言说,在东海中,有蓬菜、方丈、瀛州三座神仙岛,那里居住的仙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所说的“东海”,指今天的日本。长生不老,这是秦始皇日夜企盼、梦寐以求的。于是,秦始皇欣然应允,派徐福乘船出海至日本。《太平御览》记载:“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求长生不老药。徐福前往寻求长生不老药之地是蓬莱山,据说是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他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到日本,但并没有寻找到长生不老药。徐福因“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代代相传。”今天和歌山县新宫市有座墓,墓前立一块石碑,上刻“秦徐福之墓”五个大字,便是中日医药交流的最早证明。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我国华北开始,到一九三五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处在了从国內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实行战略转变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是围绕着中日对立这一基本矛盾展开的。因此这一时期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实现战略转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提出一九三五年十月党中央到达陕北时,国民党政府已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何梅协定”。此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煽动汉奸在河北的香河、昌平等地举行了暴动,唆使殷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