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主义特点:第一,理想社会的象征——魔法世界是阴性的母系社会,女性特质在这里得到彰显,这些特质是魔法世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第二,女主人公赫敏的有自我意识独立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了一个罗琳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第三,男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一些方法对奥斯汀小说《劝导》进行了解读。并且通过这些解读,较为形象地阐释了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圣经》,提出了很多新见解,主要体现在《圣经》中的夏娃形象、路得形象、以斯帖形象和《雅歌》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上。  相似文献   

4.
《红字》作为纳撒尼尔·霍桑以清教为背景的代表作,被许多人认为是其男女平等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霍桑的女权意识。本文从霍桑的家庭背景和这部作品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小说中女性“天使”形象和恶女形象,切入备受争论的《红字》女性主义问题。本文旨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野下,审视这些女性形象隐含的意蕴,即...  相似文献   

5.
为了迎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和猎奇心理,宋元话本中出现了许多以女妖魅人的烟粉灵怪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摇曳多姿、个性鲜明的女妖形象。虽然这些女妖形象各具风采,但若将她们放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她们的一些共同形象特征和共有的文化内涵,而且从这些被妖魔化了的女性身上还可以窥到男权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7.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以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的新知识女性形象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作品中梅森·伯莎的死,以及小说完美结局的“败笔论”,历来众说纷纭。从自由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电影《简·爱》《蒙娜丽莎的微笑》《欲望都市》为载体的女性主义叙事直接参与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简·爱》中的女性形象直接解构父权制社会并争取女性权利,《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力图通过张扬女性意识而成就为独立的女性形象,《欲望都市》中的女性通过多元的主体性选择而对女性自我进行多元化的欲望叙事,三者共同构成了西方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主流与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中女妖的形象特征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话本中的女妖形象摇曳多姿,分析了宋元话本中女妖形象的四种特征,并探讨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中记载了众多的士人形象,这些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特点。本文从春秋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角度,从“战争”、“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外交”三个层面分析《左传》中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忠”、“义”、“礼”三方面具体阐释士阶层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影视的产生,电影作为一种再现现实的艺术形式,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成为了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传播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通过《革命之路》、《克莱默夫妇》、《律政俏佳人》三部好莱坞影片中三个时间段的女性形象分析美国女性在不同时代变化中的进步和固守,勾画美国女性主体意识从失落到回归的轨迹,旨在对女性主义发展和两性关系的和谐问题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色笔记》中的男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性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从其出版之日起就被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圣经,很多研究者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与分析,但对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却少有问津。本文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解析这些男性形象,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花木兰的形象具有普世性和族裔性两个特点。花木兰自我陶醉的性别抗争表达了女性主义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出于对族人的体恤,汤亭亭把花木兰的性别仇恨偷换为阶级仇恨,从而削弱了作品对华美男权文化的批判和对华裔美国女性生存现状的洞察。汤亭亭塑造的花木兰反映了华裔美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伊甸之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细致分析,把这些母亲形象分为三类讨论,即伟大的母亲、受压抑的母亲以及扭曲的母亲,以期揭示母亲形象的丰富性,加深对20世纪前后美国女性生存境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金光大道》表面上局限于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小说文本经过作者精心层层编码,糅合了西方神话传统中的蛇发女妖戈耳工.美杜莎、鸡头蛇怪、替罪羊、狼人等神话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将小说人物相互联系起来,而且与小说的中心旨趣联系起来,加深了作品的死亡主题,展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生活全景图,扩大了文本的社会维度,突显出当时英国的畸形社会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尖锐批判。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独立,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而这些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必将影响着我国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表面上看来,《秘密金鱼》所塑造的在婚姻生活中一味隐忍退让的女主人公形象,与女性主义运动所追求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相悖。相较于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而言,其所塑造的这样一种女性形象,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是,如若结合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这样一种女性形象,恰是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回潮时代的生动反映,彰显出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进步,表达了作者对于两性的共同关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结合《夜与日》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通过其对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的地位、几位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为女性提供的三条道路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婚姻保卫战》塑造了四位现代都市女性,她们为争取家庭话语权、外出工作权同丈夫展开角色博弈,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带有女性主义的倾向。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解读了其展示的几位女性角色选择及社会地位期待从激进到理性的回归,并提出两性之间应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才能共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