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歪 《东西南北》2008,(6):54-55
我们为一件衣服痴狂,却不曾为自己的父母找一件他们真正喜欢的衣裳。我时常去某大型网站浏览,上面经常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帖子。比如,有人向众网友发问:只穿了一次却不喜欢的衣服怎么处理?送给同学、同事、闺密?捐给山区?上网冒充新衣将它转手?或者,干脆把它一撕几片当抹布结果,让我没想到的是,跟帖的人,80%的回答是把衣服转送给自己的老妈。  相似文献   

2.
网络危险     
提起网络,生在e时代的我们是绝不会陌生的。总有人说:人在网络,身不由己。网络就如人生一般,并不只有彩虹当空,也有不测风云,有祸福旦兮,更有无数诱人泥沼等着你去踩。网络是种抽象的东西,像人的思维一样。毋庸置疑,网络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片精彩的天空。然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一种发泄方式,用于从城市生活的空虚和迷茫中获得解脱。网络世界是片弥漫着诱惑雾气的泥沼,在那薄薄的雾霭下,是可以令你有去无回的深渊,如同美丽的罂粟花。或许你今天、明天、后天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可时间一长,你就会问自己当世界没有了网络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给你带来了恐惧——你已中毒了。它会似毒品令你上瘾,令你为之或疯狂或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3.
于春永 《东西南北》2008,(12):65-65
你有一份知识、我有一份智慧,只要我们彼此能够交流,就会同时拥有更多。生活中的朋友,如果几日不见,我们会非工常想念,可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可能约个时间,在一起聊一聊。书也是我们的朋友,可它面对我们却一言不发。书相对我们是无生命的,面对它时,我们经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完全反对它,甚至是认为它错了……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张海迪 《东西南北》2008,(12):62-62
身教是一首最美好的乐曲,深情宽广,亲切舒畅。有一天,我在听大提琴曲,是富尼埃尔演奏的鲁宾斯坦的作品,他的演奏我总是听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不断重复地听。我觉得好作品会永远长在我们的心里,就仿佛是一棵棵不朽的大树,那一片片叶子从翠绿到金黄,每一片永远都是新鲜的。那些乐曲深情宽广,大  相似文献   

5.
没有人会对快乐淡漠,就像没有人会拒绝氧气一样.在这个春天,"刮刮乐"如东风拂面,春雨润物,悄悄地浸入了人们的心田.简洁,直观,返奖率高,即开即中,这些闪光点在岛城彩民中间流传.给自己和家人一份惊喜,送社会和他人一片爱心,"刮刮乐"踏着步子行走在岛城的每个角落.正是:有情有趣有真意,一刮一乐一陶然.  相似文献   

6.
如果明天你不再需要竞争,而市场仍然需要你的产品和服务,那将会发生什么?我相信你可能会说:"太棒了!"你的公司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做得很好,你也可能会产生满足感.即使是在很有创新精神的组织中,业绩也可能会慢慢地下降.竞争对于保持和不断改进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有益,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竞争是刺激我们的生存本能的一种兴奋剂,它可以刺激人类的感官.人类要面对各种威胁,竞争给了我们取胜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每年高考语文成绩一揭晓,总会引起一片哗然.特别是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成绩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面对国人对语文教学叹息、质疑声,语文教师在替学生惋惜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思,我们的语文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究竟该对之持怎样的态度,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在高三这一年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在反复研究2011语文高考的基础上,结合2012界高三语文复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情报学》杂志陆续刊登了一些文章,围绕着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会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实际工作以及与社会情报有关的学科的基本规律.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一讨论的主要问题只是这门科学的名称,而将弄清本学科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一问题搁置起来.在讨论中施莫尔指出这门学科叫什么名字不是首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应就什么是情报学的对象问题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9.
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我们送走’95的最后一抹余辉,迎来’96的第一片朝霞,你是否感觉到,21世纪离我们是那样的近了。21世纪,是辉煌的世纪,是希望的世纪,当我们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光辉灿烂的新世纪曙光时,我们每每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准备给21世纪带去点什么。把《社会工作》创办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一流刊物!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目标。过去,在领导和广大读者朋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还存在许多不足。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永远的读者朋友,他们把本刊当成“自己的刊物”。或来信从文字标点到版  相似文献   

11.
今天,科学本身经历着一场概念革命.我认为,对物质世界某些变化的思考方法将会改变我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如果对领导者的任务作一番研究,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与领导有关的、最有趣的问题的实质——而这正是论述接班问题的人事部门专家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对几种类型的领导者加以区分.领导者们在行使不同功能时的表现大相径庭.我将在这里论述领导者的9项任务:拟想目标、确定价值标准、诱导、管理、达成可行的一致、解释、作为一种象征、对外代表本群体和更新.在我看来,这些是领导者们应该行使的最重要的功能.拟想目标人们一般都认为领导者主要有两项任务:确立目标和进行诱导.假如  相似文献   

13.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而广义的"科学"意指全部学问.所谓科学技术的进步指的是前者,而人文科学的用法则属后者.然而在提到社会科学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是指与自然科学相同系列上的"科学"呢?还是指的单纯的社会研究的总称?如果将自然科学与其他学问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自然科学具有实验和理论这种严格的方法,其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以数学为依据的演绎能力,所得结果具有高度的  相似文献   

15.
姜野 《今日辽宁》2012,(3):33-35
正"不到市区西部,不知道我们的城市发展有多快!"曾经"有区无城"的龙城新区扩展势头迅疾,一条条通衢大道、一片片工业园区、一座座商贸楼宇,在不算长的时段内快速崛起,令人颇感震撼,其高歌猛进的现代服务业尤其可圈可点。"十一五"以前的龙城,给人的印象是城郊农业、新老工厂和城乡结合部民居群落的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历史赋于我们党的这一艰苦任务,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对党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新形势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作风,是党的成员思想意识、态度与感情等内心世界在行为上的表现.它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会产生怎样的态度与行为,因而也就会表现为怎样的作风.千万个党员的思想作风汇集到一起,就会形成一种社会性的风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风.  相似文献   

17.
周人的理论中,天是一个至上的神.<尚书>最频繁的涉及天的功能是赏与罚,而这种功用主要是针对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顺应天意,任用有德行的臣子就会得到天的眷顾而获得天命,得到帝国的人民与领地;反之,天就会降与惩罚,将天命转给一个新的有德之君,一个新的王朝.  相似文献   

18.
将西藏列入自己的创作题材范畴,王宓并非第一人,只是他很快就从中提炼出一套具有个人鲜明气质的绘画语言.这套语言源自他独特的心路,呈现着他别具一格的现实关照,也就注定其创作无人再能重复.综观王宓的西藏题材画作,会发现其一律不宜以"优美"来概括,而必得饰以"壮美"方才名至实归.那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恢弘大气之美,那是一种阳光弥漫的生机蓬勃之美.当这样的美感一旦投射到观者的视线,一种显著的感染力就会油然而生,令人顿觉一片亮堂堂的明朗与开阔.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怎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对个人来说,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收入分配是连接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居民个人消费状况的纽带.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那么,究竞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它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我们应当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来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呢?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司法过程中的法律-事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乍看起来,司法过程中的事实在法律面前处于一种完全消极的地位:它必须通过法律的裁剪、规范、加工,才可能进入司法结论.这也正是当前既有相关理论的一般认识.然而,如果深入考察作为司法活动前提的立法之本质就会发现,法律对事实的支配作用其实并不限于“加工”,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事实的创设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剖析非典型案例的判决过程并对其影响作一种长距离的考察,则将发现事实有时又会反向催变法律.从理论上厘清法律与事实的这种双向关系,既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司法过程,也可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法律(之治)是一种实践理性”这一经典命题,还可能有助于我们处理法治的普适性与正义的地方性两者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